藏医外治法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在公元8世纪时期,外治法分缓治法和峻治法两种。缓治法为施术时无甚感觉和疼痛的一种疗法,峻治法是施术时较为疼痛的一种疗法。 利用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将隆病和寒性疾病 平息于发病部位,达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隆病,是指隆(相当于中医的风、气,但含义更广泛)的平衡失调致的病证。
藏医外治法分缓治法和峻治法两种。缓治法为施术时无甚感觉和疼痛的一种疗法,峻治法是施术时较为疼痛的一种疗法。火灸是峻治法之一,在既定穴位或痛点用艾炷烧熨,利用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将隆病和寒性疾病 平息于发病部位,达到根除寒症和部分热症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隆病,是指隆(相当于中医的风、气,但含义更广泛)的平衡失调致的病证。关于灸法的作用,藏医大师哲巴坚赞(公元1147~1216年)在《医疗·国王宝库》中明确指出:“于既定穴位灸之,温通气血息疾患”。
药浴法是继放血法外另一种重要的外治法。适宜药浴法的病类有:“龙、培根”型病发作期、四肢僵硬及萎缩、肌肉僵直、黄水、各类皮肤病等。药浴法按方法分为浸浴法、袋浴法及蒸气浴法三种。浸浴就是把身体浸泡在药水里,袋浴是把药包放在纱布袋子里在病变部位进行热敷,蒸气浴是熏浸在药水的蒸气上。临床上常用浸浴法。常用的药浴药方有“五味甘露药浴”和“广方药浴”两种。涂抹法是用药水、药物油、脂肪及药膏涂抹身体并适度按摩。这种外治法适用于体弱、面色苍白、血色素低、少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