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与灵猫香、海狸香、龙涎香并称四大动物香料,且位列其首,以芳香之性而名闻天下,被誉为“诸香之冠”。麝香产于雄性麝的香囊中,在雄麝的脐部与阴茎间有一个腺囊,称为麝香囊,分泌出一种深褐色的油脂状物,有浓烈奇异的芳香。
麝香是一味极为名贵的中药,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释名射父、香獐,其后历代医书如《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其味辛,性温,归心、脾经,香气浓烈,经久不散,故为芳香开窍之首药。可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临床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病,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仆伤痛,痹痛麻木等。古往今来,有不少名方和成药中用麝香作为主药,尤其是多种急救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九、至宝丹、六神丸、西黄丸、麝香止痛膏、七厘散等。
过去用麝香催生下胎,治疗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等症。但据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麝香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转为持续痉挛状态,加快子宫收缩,容易造成产妇流产,目前很少有应用。至于是否会引起不孕,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女性不可长期使用。且月经量过多,淋漓不尽的女性不宜使用。目前我国只有8家企业的7种产品可用库存或人工繁殖所获的天然麝香作原料生产制剂。
其实,红花是极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为妇科和伤科之良药,早在汉代就已经引入我国,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晋o张华《博物志》记载,红花是西汉张骞得种于西域,主要在新疆一带栽培,为新疆四大名贵药材之一。
《养疴漫笔》记载了宋代医家浙江奉化人陆酽,以十斤红花煮沸后的药气熏蒸产后昏死过去的产妇,从而救活的一则医案。可见红花活血化瘀功效的强大。
红花入药,至宋代《本草图经》一书始载之。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功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多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打损伤,疮疡肿痈等症,在妇科中广泛使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能刺激子宫收缩,尤其对已孕子宫更为明显,所以孕妇慎用,对月经过多、有出血倾向的女性患者也不宜用。红花常用量为3~9克,一般认为红花量小有祛瘀生新而养血的作用,量大则会破血祛瘀,前人有“过用能使血行不止”的说法,故不可过用。
可见,一壶红花汤不但不可能导致端妃一辈子不孕,反而能活血养颜,使端妃更加容颜娇艳,可见戏说不能当真。
据《宋史o太祖本纪》记载,有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病得很厉害,宋太祖前去看望他,并亲自艾灸为他治疗。历史上艾灸之应用,由此可见一斑。
艾属菊科植物,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用植物。艾,又名家艾、艾篙。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意思是说,患了七年之久的慢性疾病,选用三年的艾可以治好。古人称艾叶为“医草”,说明了艾叶在中医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本草纲目》中收载艾叶,在附方中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多达52个。艾叶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脾、肾经。功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主治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等。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对艾叶有高度评价:“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力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寿,其功亦大矣。”
艾叶具有温经止血、安胎、止痛等作用,所以成为治疗妇科疾病之常用药物。值得注意的是,用艾叶安胎(治妊娠下血)系从止血的功能出发以救急治标之法,且用量不宜过大,以3~6克为宜;大剂量应用反而会兴奋子宫,引起痉挛收缩而出现不良反应。熏艾可以杀菌、平喘、镇咳、祛痰、消炎,一般用来熏居室杀灭细菌,提高人体免疫力。而在房间里熏艾,只能达到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和保胎没有什么关系。但临床上常用艾条熏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
杏仁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杏仁有两种,一种是“南杏”,也就是甜杏仁;一种是“北杏”,就是苦杏仁。苦杏仁常被中医用来与其他中药搭配,治疗感冒、咳嗽、气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大便秘结等症。
苦杏仁确实有微毒,毒性来自于苦杏仁苷,其遇水后产生的氢氰酸和苯甲醛是引起中毒的“罪魁祸首”,这两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可使呼吸运动趋于平静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但过量时可导致死亡,一般成人入药苦杏仁日用量为4.5克~9克,若超过28.21克则会中毒身亡。最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上,就记载了误食苦杏仁过量出现中毒的症状。杏仁的毒性一般多在外皮和杏尖的部位,但仁也有毒,如果吃下不经处理的杏仁,特别是苦杏仁,中毒的风险很大,一定要注意,食用前一定要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