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大吃几顿,餐桌上各式各样的饕餮盛宴数不胜数。不过历年春节,也是胃病、消化道疾病的爆发期,暴饮暴食加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导致不少人都掉进了“节日健康陷阱”。
节日病爱扎堆 饮食要节制
据往年的数据表明,每年春节,各大医院急诊量都呈上升趋势,不少人由于暴饮暴食导致肠胃炎发作,食物中毒也是屡见不鲜。据北京宣武医院医生提醒,过节除了常见的急性肠胃炎之外,胆囊炎、胃出血、胰腺炎等以及酒精中毒、异物卡喉的病例也不少见。每天面对饕餮盛宴要有理智,吃喝应该悠着点、作息时间保证规律、睡眠充足;同时,也应有针对性地学一些简单的应对办法。
消化不良有妙招
春节假期,面对种种饕餮盛宴,不少人失去了理智,忘情胡吃海塞,鸡鸭鱼肉搭配上啤酒、红酒,很容易出现肚子饱胀、食滞等症状,建议家中可备些山楂、陈皮或是陈年萝卜干,遇到吃撑了可用来煮水喝,有助于消滞。若出现呕吐或脉搏加快、上腹疼痛剧烈、血压骤降、发高烧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急诊。
特殊人群 少吃当福
高血压人群:饮食清淡,每天限盐在5克左右,高脂肪、高蛋白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少量少吃;每餐食不过饱,以免胃肠道负担过大,同时使其他器官血供减少,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人群:应通过严格控制饮食来合理安排热量的摄入。除了少吃煎炸类、高脂肪、高糖和高淀粉类食物外,对于晚辈孝敬的无糖食品也莫太贪口。因为此类食品只是不含糖,但也有一定的热量,摄入后仍可能转化为影响血糖稳定的物质。
解酒药莫多吃
春节假期,酒宴自然是少不了的,不少酒量浅的人谈酒色变,于是各种号称能解酒的“解酒药”开始热销,一些商家甚至宣传可“立竿见影”,而根据中新网生活频道记者亲身体验,千万不要以为有了“解酒药就能增大酒量、千杯不醉。”
山东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主任营养师杜慧真说,所谓的“解酒药”都是唬人的,顶多能起到一些护肝利胆的作用,并不可能“解酒”,如果长期服用,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据介绍,每个人酒量的大小主要是由人体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数量与活性决定的。如果这两种脱氢酶缺少,酒精就不能被完全分解,人喝酒后就会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症状。即便体内这两种酶均充足,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肝脏分解能力,也会出现醉酒症状。
专家介绍,目前市面上的“解酒药”多数添加了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成分,提供的只是安慰和缓解头痛的作用。一些所谓的“解酒药”为了提升效果,还可能添加了激素、利尿剂,甚至是兴奋剂等非法药品,如果过多服用还会对人体肾脏和肝脏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