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50年来,汉语拼音为普及教育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信息化和对外开放进程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回望汉语拼音50年,既使人们重温了50年前《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来龙去脉,也让人们看到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这位103岁老人的生命光芒。
“26个字母搞了3年”
这位享有“汉语拼音之父”美誉的老先生,1906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读大学时主修经济学,出于爱好选修了语言学,并在1952年出版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一书。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精通多国语言的周有光参加会议。会后不久,周有光改行语言学,调至北京。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过程中,周有光提出了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如今,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既藏有经济学家周有光的著作,也藏有语言学家周有光的著作。
周有光说:“清朝时就提出来,要制订一套字母来给汉字注音,可清朝没做成功。到了民国元年制订了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把古代的汉字简化了,作为符号来注音。这是中国三千年来第一套国家法定的字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后来呢,就发现有问题,外国人要来学中文,你拿中国字来注中国字,外国人学起来就困难。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要研究制订一套新的东西,就是拼音字母。拼音字母的好处是,中国能用,到外国也能够用,全世界都是用这个标准,变成国际文化的桥梁了。
“我们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征求大家的意见,一下子来了1800余封信,提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我们要研究许多不同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要给人家一个答案,要使人家满意。所以《汉语拼音方案》搞了3年才成功,到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才正式公布,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标准。”
“多情人不老”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夫人是合肥(后迁到苏州)“张家四姐妹”中的老二,俱是家学渊源。
关于他们的婚姻,有一个说法颇为流传,那就是“结婚后从来没有吵过架”。对此,周老哈哈一笑,既像是释疑又像是注解,向记者道出其中奥妙:“别人都说,我们结婚70多年没有吵架,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问这个事。其实我们也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确实,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后,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喝茶、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有一点好玩,更是我们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
周有光的一生,并非总是这般春风徐徐,也常遭风吹雨打,但他微笑着面对生活,即使当悲剧降临的时候。先是遭丧女之痛,女儿6岁时死于阑尾炎;抗战时,儿子被流弹打中肚子,幸亏手术及时才保住了性命。闻听消息后,他冒着漫天的雨雾紧急赶回家,以一丝苦涩的幽默作结:“我家有一个挂彩小伤兵,这也是抗战家庭应有的点缀吧。”
很多年后,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合著了散文集《多情人不老》。“多情人不老”,多好的书名,把他们人生的情感与态度,豁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