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首先是一位艺术家,其次,也是一位很爱生活、很讲究提升生命质量的古代养生家,他在《颐养部》中是专论养生道法的。
李渔尤其重视人的心理健康,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一是“行乐”。他主张乐观地看待人生,不论富贵贫穷,也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将乐则存乎于心,就是最好的养生之法。他说:“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意思是如果能乐观地对待人生,即使遇到十分不称心的事情也可以快乐起来;假如悲观地看待人生,即使良辰美景也与苦海无异。
二是“止忧”。他提出五个字:谦、勤、俭、恕、宽。(一)谦以省过。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静思自身言行,确立坦诚的情操与开朗的性格。(二)勤以砺身。勤能补拙,磨砺意志,祛除好逸恶劳之恶习。(三)俭以储备。俭朴乃人生之高尚情操,节俭可防奢侈,免除后顾之忧。(四)恕以息争。以恕制怒,达以息争,以调节心理情绪。(五)宽以弥谤。宽容大度,坦诚友好,可弘扬正气,益智养生。
李渔论及生理健康,特别强调饮食与睡眠这两个方面。
关于饮食养生,他有六点主张。一是重蔬食:“肉不如蔬”,原因是蔬食能“渐近自然”,应发扬上古“重蔬食,远肥腻”的遗风。二是崇简约:“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三是尚真味:用膳讲究“物鲜质纯”,不加配料,保存其自身原有的风味。四是主清淡:“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可使人神爽、气清、少病。五是忌油腻:油腻能“堵塞心窍,窍门既堵,何来聪明才智?”六是求食益:“米养脾、麦补心,应兼食补充,各取所长”;饮食不可过多过速,怒、哀、倦、闷时不可食。
关于睡眠问题,他认为:“睡眠能养精养气,能健脾益胃,亦能健骨强筋。人要是几个晚上不睡,就容易疲劳、生病;病人如果睡好觉,病就会减轻。故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他还说,睡觉要善于做到“三择”:择时——“由戌至卯,睡之时也”;择地——“地之善者,一静,二凉”;择法——“暂逸其心,以妥梦魂”。(因此,既要做到每事有着落,“今日之事今日毕”,又须不行歹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如何应付疾病呢?李渔的原则是:“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防病是未雨绸缪,乃务本之法,李渔提出“善和其心”四字要领:“心和则百体和,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他有一首风趣的小诗,真正是启发为人处世之道的:“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若用一个成语来解说,就是“明哲保身”。
治病需要良药,李渔自创的《笠翁本草》,真是闻所未闻,令人大开眼界。他说对付疾病有七种良药:本性酷好之物,其人急需之物,一心钟爱之人,一生未见之物,平时契慕之人,素常乐为之事,生平痛恶之物与人等。以上七种皆可以当药,用以治病。
李渔说自己“一生疗病,全用是方”,还以本人的经历为实例来印证。比如:
其一,所谓“本性酷好之物”:李渔本人嗜好吃杨梅,有一年他得了可怕的瘟疫,只能呻吟在床褥上。可是,他不顾医生的告诫,硬要叫家人给他买来吃了许多杨梅,而且吃下去就觉得全身舒坦,“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神奇的杨梅,竟然治好了瘟疫。
其六,所谓“素常乐为之事”:李渔把著书作为平生乐事,即使是在病中亦依然笔耕不辍,认为借此还可以消忧,释怒,铲除牢骚不平之气。于是,疾病反而成全了他的写作:“沉疴将起之日,即新编告竣之时”,不仅创作完成了,连疾病也一起治好了。
因此,人们都说李渔是一个“奇人”,《闲情偶寄》是一部奇书。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号笠翁,署名随庵主人、觉世俾官、湖上笠翁、新亭客樵、伊园主人、觉道人、笠道人等。他一生著述甚丰,有《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评话《十二楼》等。他自己则把《闲情偶寄》视为得意之作。《闲情偶寄》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