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是国内外闻名的学者,他阅历丰富,勤于思索,在多个领域成为卓有成就的名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于老说他不会做饭,但对吃却有不少的见解,光是酒的随笔就写了110多篇。时常被业内外人士挂在嘴边的“酒文化”一词,是于光远于1988年率先在《中国酒》杂志创刊号上撰文提出来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他建议而在杭州建立的。于光远还被聘为中国烹饪学会和《大百科全书·烹饪卷》的顾问。2005年4月,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召开表彰大会,对十年来为中国食文化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表彰,于老被授予“中国食文化杰出贡献专家”称号。
悟道换联
在于光远家的餐厅里,曾贴过他写的两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家常便饭,乐此不厌”。于光远一生中有几次吃饭是终生难忘的。
最辣的记忆是在武汉的一个邵阳馆子。面条辣得没法吃,把汤倒掉,再加上白开水,可是还辣,原来面条是白面和着辣椒面擀的。
最咸的记忆是路过沧州时,也是吃面,咸得难以下咽,把汤倒了仍咸,原来当地的水就是咸的。
最鲜的记忆是在阳澄湖吃蟹。当地有个巴王镇,传说是巴王最先发现螃蟹是可吃的。那儿的蟹极其好吃,其鲜美是龙虾、海蟹等无法比拟的。只要一运到上海,只经几小时,鲜味就差远了。
吃完还想吃的记忆是1958年吴玉章八十寿辰那顿饭,地点是上海原宋子良(宋子文之弟)的公馆。那天摆了两桌家宴,陈云也到场为吴老祝寿。菜是极为普通的,但厨师做起来极为讲究,每道菜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使每道平常菜都烧得像工艺品一样,让人吃起来感觉大不相同,之后回味无穷。
回首吃历,于老感叹“吃遍天下,还是回家”。
家常便饭,是家庭日常制作和食用的饭菜。由于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物产、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味饮食。这也是地方风味菜系和名肴佳馔的基础。于光远上述感悟源于友人的宴请。
有一次,于光远离家多日,一连几天在南方的宾馆吃饭,吃得太腻,没有了胃口。这时,一位朋友要请他吃饭,他提出条件:你如果煮一锅绿豆稀饭,剥几个松花蛋,没有别的菜肴,我就赴宴,否则不能去,肚子实在受不了。与朋友达成“协议”后,正欲起身,却又接到一个非去不可的赴宴请帖。他只好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请他把那锅绿豆稀饭连同那碟松花蛋带到宾馆来。吃朋友送来的家常便饭,于光远觉得有滋有味有食欲。回到家,于光远就把原来的那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取了下来,贴上新写的横幅“家常便饭,乐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