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印度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季羡林在2009年夏天,走完了他漫长而充实、幸福与痛苦并存的人生,享年98岁。季老出身贫苦,青年留学德意志,正逢二战,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老饱尝轰炸、饥饿、思乡的煎熬。归国后执教北大,文革中经受批斗折磨,在牛棚中几欲寻死。
退休后的季羡林也是繁忙和劳累的,每天日程总是安排得很满。即使如此,季老仍能得此高寿,正是仁者长寿,德者延年。他有一个著名的季氏“三不主义”的养生之法,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不锻炼,并非季老排斥锻炼,而是反对为了锻炼而锻炼。不嘀咕是指季老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
季老的饮食颇值得借鉴,他不忌口、不挑食。早餐通常极为简单,头天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火炉上烤成馒头片,佐以一小碟花生米,再沏上一杯酽茶,早餐就完成了。午餐和晚餐多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很少大鱼大肉。季羡林的弟子——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光璘回忆,他看到最多的场景,便是季羡林的婶娘、季老自己和老伴儿,3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就餐,其乐融融。桌上摆着几碟菜,大致为一碟黄瓜,一碟西红柿炒鸡蛋,一碟素炒洋白菜,还有一碟酱萝卜或者是大葱蘸酱。
张光璘的回忆片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代学术大家的生活情景。季老的晚年生活简单又充实,无欲也无求;饮食的平常多样又能保证营养均衡,这也许就是最好的长寿良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