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即豁达生活、认真吃饭。在生活上,要求很简单,一床一桌一电视、两椅两窗两字画、三面书墙三把针,这就是全部了。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合五味
平素饮食不要过于单一,不要过于偏好,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多种食物,混而食之,这样才能营养均衡,补精益气,为脾胃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
在日常饮食中,我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我都悉数笑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合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杂合而食。
“合五味”并不是简单地五味杂食。《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有“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意思是说,五脏之中,心需要苦味食物来滋养,肺需要辛味食物来滋养,肝需要酸味食物来滋养,脾需要甘味食物来滋养,肾需要咸味食物来滋养,这是由于苦、辛、酸、甘、咸五味分别与心、肺、肝、脾、肾五脏彼此相宜的缘故。而要想做到五味与五脏相宜,还需要考虑五脏的虚实、五行生克补泻以及时令节气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清,对应着油腻;淡,对应着咸和重,过食油腻或口味过咸过重,都会损伤脾胃——
宜清淡
我的口味素为清淡,老年后更不喜欢肥甘厚味之品,日常以粗茶淡饭为主。
此外,我非常注重情志的“清淡”。中医重视七情致病这类内因,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换句话说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挫折不要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
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所伤,因此,常吃暖食可温暖脾胃,增强其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
吃暖食
所谓暖食,即热不灼唇、冷不冰齿。在日常饮食中,我从不吃生冷食物(不仅包括大家所熟悉的冰淇淋、冰棍,还包括未煮熟的食物、凉拌的菜肴和寒凉食物)。
此外,我还喜欢喝热茶,甚至夏季消暑解渴,也是以“热”制“热”。
养成饮食规律固然重要,但没有食欲时,勉强进食,或过分强食,会使脾胃受伤——
饿才吃
我们要分清楚到底是哪里饿,眼睛饿了看一看,舌头饿了舔一舔,肚子饿了,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现实生活中,吃饭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仔细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哪一顿饭是真正为了肚子而去吃的呢?不是眼睛饿了就是舌头饿了,聚会、应酬、商务会谈、工作餐等接连不断。正确的做法是吃下一餐时,摸摸自己的肚子,问问它:你真的饿了吗?
在工作忙、用脑过度时,两餐之间有时会感觉到有些饿,这时可吃一两块豆腐干或小点心,垫一垫。注意了,不是大吃一顿,而是垫一垫,强调的还是以三餐为主餐,加餐只是垫餐,既然胃发出了要进食的信号,就吃一点,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不能因为规矩、场合,甚至某些精神因素(比如减肥)的影响而拒绝回应身体的要求,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食饮有节”的原则。
我们经常忽视自己吃饭时的心境,是专心于食物,还是忙乱于其他——
专心用餐
用心去体会,简单的食物也会带给你美味、营养和享受,也许这正是食物要告诉你的,食物也有性格,需要你用心来倾听,也需要你用心来搭配。在用餐过程中需要注意“食不言”,即吃饭专心、心平气和,脾胃才能不受过怒、过喜、过思、过悲、过恐的负面情绪影响,而专心发挥它消化食物、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
说到吃饭时生气致病,不能不提到一次生气事件。我一生治学严谨,对学术问题更是较真儿,非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来,即使上了年纪,这个脾气也始终没改。记得大约5年前,一次在大学里举行一个项目论证会,邀请我和几位专家组成论证专家组,会上与另外一位资深专家在一个学术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到了午餐时间也不罢休。于是从会场一路争执辩论到餐厅,谁知一进餐厅坐下吃饭,就一言不发了,大家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我说道:“食物有食物的灵性,它们不喜欢我吃饭时不专心;我的脾胃也有灵性,它们也不喜欢吃下带情绪的饭菜!哈哈!”一句话,逗乐了大家,也让学术争鸣不伤朋友和气,也许这就是我坚持的“不生气的大智慧”吧!
有句俗语说的好,“欲得小儿安,需得三分饥与寒”,其实成人也是一样,太饱伤胃,太饥伤脾,吃饭以七分饱为宜,不仅为了体型的美,更为了健康——
七分饱
我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分饱。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就按摩腹部,以促进运化。
腹部按摩能保健养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摩腹可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增强,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防止和消除便秘。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促进血脉流通。
除了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吃到什么程度外,我在饮食养生中还强调要注意节气的规律——
按照节气选择食物
在不同的节气,应注重不同的饮食养生原则和饮食搭配方法,如“春生”之时多甜少酸,以呵护肝气;“夏长”之时多进粥汤,以清凉解暑、呵护脾胃;“秋收”之时多食酸味果蔬,以收敛肺气、养阴润肺;“冬藏”之时少食生冷,以养藏阳气等。
像陀螺般的作息规律,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不轻易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所有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没有一样的,有人吃素,有人吃肉,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改变这些已经形成的习惯。
鉴于以上原则,我的一日三餐很简单。早餐通常是一碗白薯粥、萝卜丝咸菜1碟,或是喝杯牛奶、豆浆,外加两块点心;午餐少不了炒青菜、鸡蛋羹,米饭1小碗,有时以芋头、山药作为主食;晚餐主要是稀饭或白菜汤饭,做法是用白菜做成菜汤,再加入米饭。
经长期总结、摸索,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医界同仁称之为“程氏三才法”——
进针快 穴位准 见效快
在过去,中医扎针的方法有百余种,学起来非常麻烦,而“三才法”则是把针灸简单化了。天、地、人叫“三才”,天在上面,地在下面,人在中间,把扎针叫天、人、地,天就是浅,人就是在中间,地就是深,实际上就是“浅、中、深”,从而轻巧利索、准确迅速地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等融合为一体,在一两秒钟内快速完成,让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
此外,针灸还有一大特点,即有双向性,穴位既可以升血压,又可以降血压;既可以止大便,又可以通大便。并且,针灸也讲补和泻,顺着经脉进针就是补,逆着经脉进针则是泻。在取穴方法上,应以大、小、缓、急、奇、偶为原则,取穴的多与少则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
针灸大夫指力要求很高,持针强调“手如握虎,伏如横弓”,运针讲究指实腕虚,气随人意。得气就是扎针后有酸麻胀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