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蓝皮书预测,今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在“爱耳日”来临之际,专家呼吁,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老年听力障碍”问题。
改善听力需求日益迫切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2800万听力残疾人士中,60%以上为老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对上海70岁以上老年人的大样本调查发现,60%以上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其中45%为轻度(影响日常交谈)、35%为中度 (日常交谈很困难)、20%为重度(很难或不能进行日常交流)。
上海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委吴皓教授说,老人“听不清”可能因曾受到声损伤,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噪声、爆炸声等;也可能由基础性疾病引起,如动脉硬化、高血脂等都会导致听力下降,聋得更早、更重。
听力障碍的老人因为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往往整天关在家里,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导致抑郁甚至厌世倾向。“老人改善听力的需求日益迫切。”新华医院听力中心主任医师黄治物说,以前六七十岁来治疗听力障碍的很少,如今占了门诊10%左右。
专家明确表示,近年来耳科学发展很快,技术越来越先进,90%的老年性听力障碍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可以重新拥有良好的听力。10%助听器无效者也有办法。新华医院听力中心在国内最早开展老人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目前已经完成6例,使重度失聪的老人重新回到有声世界。
积极治疗比例严重偏低
在我国,积极治疗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比例严重偏低。据不完全调查,我国城市老年人使用助听器的人不足10%,在农村几乎没有人使用助听器。
究其原因,首先是助听器比较贵,好的要一两万元,普通的也要5000元左右。人工耳蜗至少15万元以上。
大多数老人经济不太宽裕,即使条件许可也多为子女考虑节省,不愿意花这么多钱。普遍的误区是,认为老人“听不清”是自然的老化现象,不危及生命,不必治疗。一些小辈不体谅老人失聪的苦楚,宁愿花好几千元给孩子买高档手机、电子设备,也不愿意给父母花同样的钱配一副合适的助听器。
助听器验配很有讲究
一些老人反映,配了助听器后效果不好。据调查,我国使用助听器的老人中,至少有50%的老人抱怨戴上后太吵,“闹哄哄的,听不清楚”,满意度低于30%,而国外老年人对助听器的满意度可达80%以上。专家指出,满意度差异如此之大,是因为我国助听器大多是“买”而不是到医院去“配”。
吴皓说,助听器验配很有讲究。要根据患者听力在不同声波频率的下降程度精密调试,为防止耳道不适或有啸叫,还要定做耳膜,使助听器形状完全贴合外耳道,且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正,技术和工艺都比较复杂。然而,目前我国有专业资质的助听器验配师极少,远不如眼镜验光师普及。即使在上海,也仅少数几家开设听力治疗中心的医院有专职的听力师。在助听器品牌专卖店,有的配有专门的听力师,有的则由普通营业员兼任,验配水平良莠不齐,总体偏低。不少老人甚至到药店、超市选购助听器,根本谈不上验配环节。
建议政府适当补贴
专家说,视力不佳戴眼镜已是常识,听力障碍配助听器也应逐步普及。无论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都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耳聋这个晚年生活质量的“杀手”,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进行康复治疗。
提高助听器使用满意度,加快培养专业听力学人才迫在眉睫。黄治物说,听力学比较艰深,国外相关岗位通常要求硕士以上,而国内教育部门尚未设置听力学专业,目前仅浙江中医药大学每年招生一个班,学生出路极好,一毕业基本上都被大公司抢走。他建议,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推进听力学专业设置,解决从事相关诊疗与技术服务人员的职称晋升问题,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改善听力是老龄社会的迫切需求,关注老人听力健康是民生事业,政府可对老人验配助听器予以适当补贴。”吴皓建议。
身为卫生部听力筛查专家组组长的吴皓说,过去10年,政府高度重视先天性聋儿的康复治疗,从大规模筛查到后续治疗、人工耳蜗植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全部免费。如今先天性耳聋患儿大多聋而不哑,不少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聋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老人数量庞大,政府财力有限,可先对部分听力严重障碍的贫困老人进行资助,再逐步扩大受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