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0户“2011上海孝亲人家”由市文明办、市妇联、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和新民网等共同评出。本报记者走进这些市民家庭,记录他们善待长辈敬爱老人的生活点滴。那些画面,尽管普通,但正是这种人人得见、人人可做的平凡,经过岁月洗礼之后,更显可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00万、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这样的现实,面对看到老人摔倒我们该不该扶这样的困惑,我们记者讲述的这些百姓故事,能否给你一点思考?
家住宝山区顾村镇共富二村的周时远和赵克兰,数十年如一日,照顾4对老人,“孝行”远近闻名。中秋节前,记者专门前往周家采访这对善良的夫妻。66岁的周时远和58岁的赵克兰,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这些年来他们和几位老人之间的故事。为老人烧饭、做菜,送老人看病、住院,替老人祝寿、送行……点点滴滴、琐琐碎碎,他俩不厌其烦,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老人要的是陪伴”
受照顾的这4对老人,除了两人的双亲外,还有赵克兰前夫的父母,以及一对独居老人沈氏夫妇。赵克兰的前夫在20多年前因工伤去世。一年后,有人替她和周时远牵起了红线,可赵克兰舍不下年迈的前公婆,她说:“要带着他们一起嫁。”结婚后不久,赵克兰意外发现,原来善良的周时远也一直照顾着独居的沈氏夫妇。
上有8位老人,下有两个孩子,要养活这个大家庭,实在不易。最难的时候,是1998年,赵克兰下岗了,周时远每月也就600多元工资。那年4月11日,周时远发工资前一天,赵克兰做饭时没油了,结果一家四口凑了半天也只凑出5元多钱。
赵克兰决定摆摊卖盒饭。5月4日,盒饭摊在车站北路“开张”。二级厨师赵克兰充分发挥所长,“赵氏”盒饭铺很快把另外3家比下去了。卖盒饭的两年中,再苦再累,夫妻俩都不会忘了要探望和照顾几位老人:天冷送饭菜,天热送水果。赵克兰知道老人,“要的不是钱,是亲情、是陪伴”。
“要给你办百岁宴”
随着时间流逝,8位老人中的6位先后离去,如今仍健在的二老中,沈老伯的妻子、96岁的万慧芝现在住在离夫妻俩不远的永福养老院。前两天,记者随周时远夫妻一起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尽管两人差不多隔一天就会去,可老太看到他俩还是很高兴,又跟赵克兰念叨起心中记挂的重外孙。周时远扭过脸告诉我,上次给了老人3张宝宝的照片,她放在枕边天天看,一直看到有一天不小心把照片从床边缝隙掉到了地下。赵克兰说,老太心地善良,不愿拖累他们,就说要换到靠窗那个床。说话间,只见赵克兰凑近老人耳边,大声说道:“等你活到一百岁,我们要给你办生日宴!”倔强的老太绷着脸也加大了嗓门:“不要!不要!”
“也给小辈做个样”
付出的,是爱;收获的,也是爱。前婆婆生病时,周时远日夜陪护,随叫随到。老人很感动,说亲生儿子也不一定做得到啊!赵克兰的儿子当时正在上学,前婆婆就找机会塞钱给她,说给孙子结婚用。
十多年前,得知周时远和亲生母亲因住房问题闹矛盾,80多岁的沈氏夫妇拿出房产证,颤巍巍地找到法官,请求将自己名下的房子送给周母,“只盼几家人都过得太太平平。”
“我们这么做,都是凭的良心,自己也会老的,要给小辈做个样子。”赵克兰说,小时候,女儿就常说:“我们少吃一口,给黄兴路外公外婆(沈氏夫妇)吃。”
赵克兰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住的,就是女儿出钱为他们买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