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窗外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成熟的果实压弯树梢,小鸟在枝头嬉戏欢唱。虽然房门离大自然仅有一步之遥,然而风景却与她无缘。她已经没有力气坐起来、走出去……整天的光阴都在病床上度过,静候生命的尽头。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凤凰关爱护理院,这是一家致力于从事临终关怀和养老服务的民营机构。
“这位老人是一名退休干部,来院里已经有几个月了。她有一个女儿在国外,国内没有亲人。”田忠范院长走到老人的病床前,一边帮她整理散落在面颊上的头发,一边介绍情况。
由于患有脑梗塞和肠癌,这位老人的生命已经非常微弱,全身肌肉神经几乎失去知觉,但神志还清醒。
田院长说:“刚从医院转过来时,她很任性,脾气也坏,不肯吃东西。现在好一些了,每天可以有规律地进食,就是不爱动,也不爱看电视。有时候大家想帮助她出去晒晒太阳,她总执意不肯。”
当问到把子女送出国自己临老却守着空巢是否后悔时,老人说:“曾经有朋友告诉过我,宁愿孩子在家门口卖馄饨,也要把他们拴在自己身边。我不这样想。我不愿看着女儿在家门口卖馄饨,我希望她事业有成。只是没有想到,老了日子过得这么艰难。”
说话间,眼泪潸然而下:“女儿50多岁,现在美国,是交通规划方面的工程师,工作很忙,难得回来一趟。我的朋友中,有不少跟我情况一样。所以我不孤独,也不怪女儿,子女们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天地。”
80多岁的范荫桥老人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尽管如此,这位过去的工程师仍然热爱生活,也没有停止思考。他喜欢看新闻节目,关心国家大事,爱干净,每天坚持锻炼……每逢家人过来探望,房间里一片欢声笑语,那是他最盼望、也最开心的事。
“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就是感觉护工太少了。一个护工要同时护理三个老人,根本忙不过来。”老人忧虑地说,“我每月3000块钱的退休金,还要自己再补一点,才够交这里的床位费。希望国家多关注我们这些低收入的老年人,也多关注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田院长告诉记者,凤凰关爱护理院自去年5月份正式对外营业以来,一直是惨淡经营,入不敷出。为了缩减开支,他们整理了院内的土地,种植蔬菜和水果,供给院里的老人。
缺少资金、缺少政策扶持、护工紧缺、服务亟待专业化——凤凰关爱护理院的生存状况是目前许多民营养老机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应对“银发浪潮”的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一些地方也在积极努力,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和完善新的优惠政策,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创造有利条件。
“养老服务和临终关怀,社会需求很大,只是人们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也希望政府能多给民营养老机构一些阳光,这样我们会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对于未来的发展,田院长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