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法自理但又不想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嵌在居民区内的养老院是绝佳去处,子女每天下班回家还能瞧上一眼,共享天伦。若不愿入驻身边养老院,也可就近点单享受上门护理。今天上午,本市主打嵌入式养老概念的养老机构,正式签约入驻闵行颛桥。作为主要针对60岁以上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的家门口养老模式,“养老不离家”或将打开居家养老僵局。
每月3500元仍怕保姆说走就走
对于沪上大部分家庭来说,养老不离家还是个尚难企及的梦。
“90岁的老母亲在床上瘫了快5年了。家里人都要上班,现在只能请个住家保姆来看管。 ”家住虹口的黄先生今年快60岁了,老母亲摔倒5年多来,他没一天省过心。每天5点半起床,买菜烧菜为母亲和保姆留好两顿新鲜伙食,下午6点回家后,还要帮忙翻身吸痰喂药。每晚还要起床一次,看看老母亲的状况。
“我们家共有兄弟姐妹4人,每周都会按排班表过来探望老人。大家都已年过半百了,还要照顾下一代,每周两次还要外出帮老母亲配药。 ”黄先生坦言,因为嫌累怕烦,这已经是他们家请到的第4位住家保姆。 “每月费用3500元,都快超过我的工资了。最怕保姆说要走人,临时都找不到人顶班,兄弟姐妹们的精神压力都很大。 ”
黄先生说,他们曾动过将母亲送养老院的念头,但家附近的养老院不是设施差就是人满为患,要去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只能到郊区,照顾探视实在不方便。 “更重要的是,老人本身不愿意。若执意送,老人只会认为我们都不要他们了。 ”
养老“夹心层”需求难满足
以颛桥镇为例,至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154人,占全镇总人口数的22.9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511人,占全镇老年人口数的17.74%。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虽然身处二、三级医院辐射范围,但作为快速城市化的地区,标准化配备的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利用率并不很高,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们宁愿去书场听说书,也不喜欢在日间照料中心的按摩椅上消磨时间。至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不愿去养老院。
到今年年底,颛桥镇将达每千名老人拥有百张养老床位数,高出国家标准近3倍,但还是满足不了很多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需求。
“许多老年人不符合居家养老申请条件,尤其是瘫痪、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的老人,导致出现了养老‘夹心层’,而这恰恰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颛桥镇分管副镇长说,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推广,有望在社区内实现提供专业的日常照料和健康方面的居家护理指导,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与子女的后顾之忧。
3公里半径内可上门护老
“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核心,就是养老不离家。既符合老人的养老心理和习俗,也能为家属减负。 ”颛桥镇分管副镇长说。
这类养老模式还是首次在沪上试水。在其看来,由于其服务场所分布在居民小区之中,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敬老院等方式相比,离家更近、专业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还能将疗护康复、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社会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使老年人在不脱离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就能够享受到该养老院为其提供的多重服务。
此次签约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就坐落于颛桥镇都市路上的银桥社区。负责今后运营的上海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座日后将变身养老院的两层淡蓝色小屋,内部目前已配备10多个房间,可容纳床位30张。 “通过内部改造,届时还将增加阳光房、户外花园、公共活动空间等。机构内的护理人员将全部持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上岗,专业护士负责24小时巡房。 ”
更多的服务还将延伸至养老院外。若是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院,附近3公里辐射半径内的社区老人,均可申请上门服务。 “比如,有些瘫痪老人在家洗澡不便,我们可上门服务等。入住、日托、助餐、居家服务等全部囊括。 ”
明年2月开业后,养老院将依据是否颛桥本地居民、护理等级不同来收费,初定最低收费每月约3500元,并有望在一年内达到80%的入住率。
颛桥镇分管副镇长表示,将以银桥花园社区养老院试点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条件成熟的小区逐步推广,形成以日间照料为依托,以居家服务为延伸,为辖区老人提供连续性服务,让老人在得到专业机构照护服务的同时还能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