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李立国在2日举行的“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4年则将突破4亿,这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服务需求昭示着养老服务产业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11月3日《南方日报》)
养老问题形势严峻,这是摆在眼前的事。但是拿养老问题扯上某种机遇,我觉得并不合适,比如“养老服务产业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这种说法。
首先,逻辑上存在问题。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早就达标。据2010年11月1日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总人口为1.19亿人,占比8.87%,说明我国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何来现在养老服务产业才姗姗进入历史机遇期?
难道是前几年老人还是不够多,现在人数够多了,所以才恰逢“历史机遇期”。那么,今后若干年老人人数会更多,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大,会不会说成是“更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或者“真正的历史机遇期”?
其次,很容易产生误导。因为诸多领域搭上产业化快车以后,引发很多负面问题,比如教育、医疗本来属于政府部门提供的基本服务,但是当赚钱的冲动盖过了服务后,往往成为老百姓沉重的生存压力。养老是否也搞产业化,一直有很大争议。因为,任何领域,只要当成产业来经营,那么一定是要靠赚取利润来支撑的。老人们年事已高,很多人失去劳动能力,他们赚不到钱,就靠一点养老金或积蓄维持着,将他们锁定成为一个产业的赚钱目标,真没什么油水可捞,而且在社会公平正义仍有待提高的当下,道义失分会更多。
我不反对发展养老产业,比如一些老人家资丰厚或者子女收入很高,他们去享受一些高端的养老服务,这是应该的。这种时候,养老服务就是一种商品,谁出的钱多,谁占有最优质的养老服务,天经地义。但更需要关注的是,很多老人收入不高甚至没有什么收入,你再怎么发展养老产业,他们也没有能力直接享受,就只能采取政策托底的方式,把他们的基本养老需求负责起来。换句话说,他们和“养老服务产业进入历史机遇期”无关。
我担心的是,养老产业化狂飙突进,会不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有钱人的养老搞得有声有色,贫困人口的养老清汤寡水;城市居民的养老服务相对完善,农村和外来务工群体的养老少人问津,甚至任其“自生自灭”。
实际上,这种情况已有端倪。现在要做的,是要加大养老投入,把更多的低收入老人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中来,不能让养老待遇两极分化持续扩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养老问题真的没必要挂钩什么“历史机遇”,当然也就不必强调什么“养老服务产业进入重要历史机遇期”,应该这样说而且这样做:普惠式养老服务进入快速投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