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年初,浙江已把提升居民养老服务水平列为今年的十件实事之一。本月,省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为的就是更好地完善社会养老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昨天,省人大常委会专门视察了几所养老机构。陪同视察的民政部门人员表示,目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并不均衡,养老护理人员素质不高。而此前时报在进行关爱独居老人的“敲门行动”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不均衡
现有养老机构要向周边社区开放
1987年,浙江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到去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有857.69万,这个数字到2015年将达到1000万,也就是说平均5个浙江人中就有1位老人。
庞大的老年人口,考验着浙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我省的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截至今年7月底,我省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有2308家,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多个。尽管这样的居家养老已经覆盖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情况。”省民政厅厅长尚清说,“比如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相对薄弱、护理人员整体技能不高等。”
不只是农村居家养老薄弱,在杭州的一些社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此前时报进行的关爱独居老人“敲门行动”中,记者了解到,杭州部分社区并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给老人的只是一个闲置的房间和几张桌子。像凯旋街道景芳五区,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由旧车库改造的,炎热的夏天,只有几台风扇勉强提供清凉。对这种情况,民政部门已有解决的办法:预计到今年底,再新建700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到“十二五”末,照料中心要增加到9000家。
“新小区规划的时候,就要把养老服务中心纳入其中,老小区利用现有的资源建养老服务中心,没有场地,可以租。”省人大常委会建议,“不光要建服务中心,这些中心还要能解决吃饭、娱乐、托老问题。现有的养老机构可以向周边社区开放,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养老护理人员素质不高
“入职奖补”鼓励大学生参与养老护理
除了硬件存在短板,软件上也有不足。
在“敲门行动”中,各个社区反映普遍问题是助老员素质不高且严重缺失,“助老员是公益性岗位,以前主要为了给‘4050人员’提供再就业机会。”朝晖街道负责助老工作的余小斌告诉记者,“大约3年前开始,上面规定助老员只出不进,所以现在助老员越来越少。”
即便是养老机构中的护理员,专业素质也普遍不高。全省养老机构现有1.5万名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仅为55%,获得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只有4000名,“一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城镇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尚清说。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这是省人大常委会给出的建议。
目前,全省也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比如实施“入职奖补”制度,对入职非盈利性养老机构、服务满5年的有关养老服务与管理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分别给予2.1万至4万元的奖励。
记者了解到,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就开设有这样的专业。招生处的老师说,今年,学校新增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文理科共50人,学制3年。除了基础的护理技术外,毕业生还能对老年人进行躯体、心理、社会、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评估,能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有效观察。
此外,浙江还将实施护理服务队伍的岗位培训和轮训,到2015年底,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上岗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