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共有养老院300多家,除18家公办养老院外,其他多数为民营养老院(包括100余所乡镇敬老院,多数已被私人承包)。相对全市110多万老年群体而言,这300多家养老院共向社会提供床位3万多张,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其中约11000张为空置床位,并且空置床位全部集中出现在民营养老院。民营养老院床位空置率为何如此之高?这些民营养老机构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经营困局,以及如何才能走出困局?
今年年初,搬迁进新楼的金石滩社会福利院开始纳客,老人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居住人数却不升反降。拥有150多个床位的养老院,最终只吸引来71位老人,床位空置率达到50%以上。但在全市民营养老机构中,金石滩社会福利院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在中山区民主广场附近,一家民营养老院里,300多张床位,目前却仅有50余位老人入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床位空置率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民营养老院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业内人士介绍,本市民营养老院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十家”,到了2008年,随着本市推出一系列扶持民办养老院政策,如:给每个民营养老院提供每建一张床位给予5000元一次性扶助金,每接收一个大连户籍老人给予每月100元补助等,民营养老院受政策利好刺激,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短短几年间便从几十家发展到300多家。
面对大量出现的民营养老院,老人们却表现得并不感兴趣,床位空置率充分说明了市场的冷遇。
据市养老福利协会调查,民营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已接近40%,“纸上前景很美、现实举步维艰”,叫好不叫座,已成多数民营养老院的生存写照。
记者调查
三原因致民营养老院不叫座
1部分民营养老院距市区太远
邵金萍在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经营着一家民营养老院,正如董兴华所言,她的养老院因为远离市区,开办5年来入住率长期不足50%。“其实选址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但没有办法,市区内的房价地价太高,所以对于多数民营养老院来说,只能在相对偏远一点的地方落户。 ”
记者调查显示,床位空置程度与养老院选址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总体而言,位于市区内的常常一床难求,以市社会福利院为例,不仅没有空床,排号等待入院的老人已超过百人。而位于市区内的民营养老院多数能“吃饱”,床位空置率整体保持在10%以下。而距离越远,床位空置程度便越严重,甚至个别远离市区的民营养老院床位空置率竟达70%以上。“近几年不少新开办的民营养老院喜欢选址山明水秀的农村地区,那里风景很好,但对老人而言吸引力却不大。 ”市养老福利协会会长董兴华介绍,“多数老年人更愿意住在市区内,白天没事时可以逛街解闷,万一身体出现病患,可以及时求医。离子女工作的地方近一点,可以更方便与子女见面。”在董兴华看来,市场定位不准让不少远离市区的民营养老院一开张便陷入困境。
2硬件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
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在大连要建一座标准养老院,每张床位至少要投资15万元以上,按100张床位计算,建一所中小规模的养老院,最低要投入1500万元。但很多民营养老院的经营者并没有这么雄厚的资金。
另一个造成民营养老院困局的因素是硬件设施落后。“机构自身建设跟不上,老人居住的环境差,吸引力自然就弱。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多数民营养老机构都面临着建设资金困难的尴尬,“没有钱投资,只能过紧日子,随便租几间房子、摆几张床,就算是建成了一座养老院。 ”
记者调查显示,多数民营养老院不仅硬件落后,其服务水平也在低层次徘徊。“很多民营养老院只能接收健康老人,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业护理的失能老人来说,大多数民营养老院都不具备接收条件,甚至要求老人必须自带保姆才能入院。”业内人士表示,“而事实上,恰恰是这些失能老人,才更需要入住养老院。 ”
3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能力偏低
“老人还要有其他购物需求,如买衣服、保健品、药,给孙子孙女买点零食等,一旦住进养老院,经济上的压力就会骤然加大。 ”董兴华说,老年人购买服务的能力偏低,才是民营养老院难以走出困局的最大原因。
在董兴华看来,选址偏远与设施落后等,还只是民营养老院自身建设问题,并不难解决。真正难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能力的问题。他给记者算一笔账,以一名每月退休金为3000元的健康老人计算,入住一所市区内的养老院,每月约需要交1500元,等于是老人全部收入的一半。如果生活无法自理,还需要每月再交1000多元护理费,几乎占据老人收入的90%。
金石滩社会福利院院长汪益宁介绍,现在多数民营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太单一,只能接收健康老人,而接收健康老人又不挣钱,这是业内皆知的事实。正因如此,业内有个说法:开养老院是“操总理的心,挣打零工的钱”。
算账
养老院
每接收一名老人,饭费支出为每人每月400多元;水电与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每人每月100多元;护理人员工资均摊后每人每月300多元;场地租金与物品折旧等费用为每人每月300多元;管理支出等为每人每月60多元。全部算下来,养老院为每名健康老人实际支出成本接近1300元。
按每人每月收1500元计算,养老院的盈利点仅为200元左右。如果老人在院里出点意外,比如摔伤,还要赔一大笔钱。
老年人
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且集中,平均月收入为2150元,其中无收入的老人比例为1.14%。老年人平均月支出为1850元,平均月结余仅为300元,九成老年人可接受每月2000元以下的养老院。
破解之道
民营养老院亟待特色化发展
民营养老院的困局已让不少涉足其中的经营者深感艰难。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走特色化发展路线,或许会见起色。
刘文军在沙河口区李家街道经营着一家小型养老院,在他看来,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是一半养老院稍有盈利、三分之一亏损,其余的勉强维持。刘文军的养老院最初就亏损了两年多,后来曾学过医的他借助这一特长,专门接收慢性病患者的老人,提供包括医疗保健指导在内的养护服务。正是靠这种特色化经营,这家有着40多个床位的小型养老院才扭亏为盈。
“当然,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也要结合实际,结合市场需求。 ”在刘文军看来,近几年,不少人奔着政策性补助而来,导致养老院建设出现过热,其中不少投资者缺乏调研,盲目上马,最后接收不到老人了,便开始降价竞争,只能让这个行业陷入更深的危机。
尽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
“大连有100多万老年人口,目前的养老床位有3万多张,平均每100个老人拥有3张养老床位,与发达国家每100个老人拥有7到8张床位相比,市场缺口还很大。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单纯从数据分析看,大连的养老院床位应该依然紧张。在破解民营养老院困局方面,董兴华认为最有效的举措应该是尽快建立护理保障制度,提高全社会老人的购买服务能力。
董兴华介绍:本市老年人失能比例达到7%,空巢老人比例为64.3%,这些都是需要进入养老院的潜在群体。“接收一名失能老人,其月成本应在4000元左右,这样养老院也才能实现盈利,但这个价格对多数老人来说难以承受。 ”董兴华说,上世纪末日本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直到推出“护理保险制度”,这个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护理保险制度”类似医保,每人参加工作后都要交纳,到了一定年龄入住养老机构时,其费用支出的大部分由保险承担。“在一些发达国家,其护理报销比例可高达80%以上,这样个人的压力就会大幅减轻。 ”
董兴华介绍,今年3月民政部开始鼓励各地开展“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上海、青岛等地已开始尝试。大连养老福利协会也正积极努力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本组稿件由高级记者翟丙军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