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由民政部出台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同时发布施行,对社会养老机构的设立许可、法律责任、服务内容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386个,而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18.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14.81%。比起遍布城乡的幼儿园,养老机构缺口较大、规模偏小。随着民办养老机构进入微利时代,破局之路在哪里——
每个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人。多部与老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本月的开始实施,尤其是其中的“孝顺”入法、“养老”准入,备受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温州几个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也就是温州人说的“敬老院”,探访居住在那里的老人,感受他们的养老生活。并对照新规,调查温州各类养老机构的达标情况。
“养老院”生活
记者走访了四家养老机构,老人们虽然生活无忧,却更需要温暖关怀
地点:红景天98老人公寓
装潢富丽的大厅、舒适的会客区、一应俱全的客房……看上去你会以为这是一家普通的酒店,其实是一家“敬老院”。
这是红景天连锁老人公寓14家连锁店中的一家,开办于2011年的红景天98老人公寓,一开始就定位为提供中高端养老服务,其名称中的“98”意即每天98元。在这里,一张床位每天的费用为60元到128元不等,加上伙食费,每位老人平均每月要交纳三千多元的费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细节化服务:每个床头安装呼叫铃、每天专人清扫房间、一日三餐营养搭配、每周更换床品、为每位老人过生日……另外,公寓配备24小时轮值保健医师,并实施严格的护理考核制度。记者在公寓内看到,不管是单人房还是双人房,均设独立卫生间,家具齐全,老人可以“拎包入住”。
“这里有住有吃有伴,比一个人住热闹,比和子女一起住自由,我住得很习惯。”76岁的胡爱娇老人去年8月入住,她告诉记者,公寓是自己物色并办理入住的,刚开始子女一致反对,觉得“说出去难听”,后来看她在公寓生活得不错才放了心。
红景天老人公寓董事长董琦介绍说,由于收费问题,公寓设有150多张床位,但目前入住的老人仅有60多位,多为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归侨侨眷等。身兼省老年服务业协会副会长的董琦表示,我市民办养老机构多为租赁场所经营,因租金上涨过快等原因,不少养老机构陷入生存困境,像他的14家老人公寓里也有多家亏损的,因连锁经营,才能整体持平。董琦说,尽管困难不小,他依然看好温州的养老产业。
地点:瓯海景山街道将军村老人公寓
上午10点多,走进将军村老人公寓时,不少套房里已飘出饭菜的香味。记者在公寓内看到,每个套间均是独门独户,入住的有独居老人,也有老两口一起住的,还在房间里添置了电饭锅、微波炉等,自己“开小灶”。乍一看,这间公寓很像普通的住宅楼。
上世纪90年代末,瓯海区景山街道将军村土地被建设征用,很多村民分家析产,由此出现许多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为解决村民养老问题,村集体出资创办了老人公寓,并每年拨付运营费用,从2001年开始免费提供给本村老人居住。一旦居住老人搬离或过世,则由村里收回,提供给其他申请入住的老人。
“147套房间全满,还有不少人在排队等候。”负责管理老人公寓的将军村老人协会会长沈进旺告诉记者,每间套房约20平方米,包括卧室、卫生间和饭厅,并统一配备家具,入住的老人只需交每间两万元押金,每年100元、400元不等的卫生费,以及水电费。老人可自行购买饭菜票,去公寓食堂就餐。
记者了解到,将军村老人公寓属居家型养老机构,配备有活动室、医务室、美发室等,但不提供护理服务。一旦老人生病或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只能自己雇请护工照料。
地点: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
7月2日早上,记者在陈岙村看到,一片崭新的居民楼丛中,几排别墅式公寓显得格外抢眼,这就是该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平均每套67平方米的136套公寓房,如今住着270多位老人,而且,住房全部是免费的。
今年67岁的陈岙村村民钱江旺和老伴于他60岁那年搬进老人公寓,对他来说,原来想象中的晚年幸福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房子都是村里全部装修好的,一应俱全,当时我们把床搬进来就可以住了。住房免费,用水也是免费的,因为我们村在后山引了自来水。”在钱江旺的眼中,这里比起原来自己的家,要舒服得多。这里有娱乐活动中心、食堂等等设施。
村党支部书记陈众芳介绍说,该村自2003年开始每年给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补贴,而记者看到的老人公寓则建于2006年。只要是该村村民,年满60周岁以上的,都可以免费申请入住老人公寓。
目前,陈岙村每年投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费用在200万元左右。对于村财政颇有实力的陈岙村来说,尚能承担。不过,陈众芳觉得,比起一些现代化养老机构,该村老人公寓在专业服务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年6月我市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文件出台后,陈众芳就着手和一些有意投资该村养老事业的企业洽谈,他希望今后有社会力量创办的专业养老机构进驻该村,而将村里节约下的钱用于改善老人生活服务。
地点:鹿城区洪殿长寿老人公寓
民办的洪殿长寿老人公寓建于17年前,四层楼的建筑略显破败,走廊有些昏暗。
记者在公寓里看到,有些房间带有独立卫生间,有些则没有。今年83岁的陈老伯的房间就没有卫生间。在记者采访的这个炎热的下午,行动不便的他被护理员牵着来到三楼走廊尽头的公用卫生间,给他洗浴。
公寓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们需要有人关怀。每逢有志愿者团队给老人们送来慰问品、表演文艺节目的时候,老人们特别高兴,就像是过节一样。
如今,可供60位老人入住的长寿老人公寓住了40位老人,大部分来自温州市区,少数来自永嘉、平阳等地。公寓负责人说,每人平均每月1200块钱的入住费用,对他们来说仅是收支平衡。因而这些年里,他们没有多余的钱用于改善环境、更新设备等。
“敬老院”调查
我市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386个,其中187家为民办。全市共拥有床位41854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3.54张
八成养老机构属“低小散”
“温州比较早地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路子,但多数是无证无照无审批的‘低小散’养老机构,存在各种不规范的情况。”市老龄办副主任陈光富开门见山地表示。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共建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386个,其中187家为民办。全市共拥有床位41854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3.54张,两者均居全省前列。但是,相对于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18.3万、占户籍人口总数14.81%的现实情况,养老机构缺口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与此同时,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行业利润薄以及由此导致的投入不足,还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档次低、配套设施不完备、活动场所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只具备简单的生活照料功能,缺乏专业服务队伍和养老必需的学习教育、文体活动、保健康复等功能,是这些养老机构共同的问题。另外,养老机构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配置上,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全市约有八成的养老机构并不符合相关的设立许可条件。”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工作人员表示。
那么,这些不符合准入“门槛”的养老机构将被清理关停吗?陈光富表示,温州作为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市委市政府于今年6月出台实施《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率全国之先提出“备案制”的概念,即旨在解决现有无证无照无审批的“低小散”养老机构的监管问题,可实现与民政部两新规的衔接,而非“一刀切”。
根据《意见》,我市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并取得《社会福利机构执业证书》的,由民政部门实行年检制管理;而那些“低小散”但符合社区养老机构条件设立并取得《社区养老服务证书》的,采用备案制,由所在地乡镇(街道)实行属地管理。这就意味着,过去由于条件不符合而“非法”存在的各类养老机构,将从此解决“身份”问题。
为切实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上月,市民政局还联合市公安消防局启动养老(服务)机构消防整治工作。据了解,验收合格的机构将按规定补办相关手续,统一纳入有关部门的正常管理;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将被依法责令停办。
航母型养老机构即将入驻
“民政部两部新规的出台,对于规范养老机构的设立和管理很有意义,不过,我市的一些工作已经做在前面。”陈光富表示,从温州空巢率全国最高、大量在外温州人希望叶落归根等分析,温州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比其他城市要大。但从我市目前情况及今后养老形势看,养老机构档次低、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比床位缺口更为紧迫。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我市出台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吸引港澳台地区的资本及国际知名品牌养老实体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形成多层次的养老机构体系。《意见》规定,民办养老机构将在土地规划、税费优惠、财政奖补、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今后,养老服务设施将作为与幼儿园、中小学等社会配套设施同等重要的内容,纳入城乡社区配套用房建设范围。而从今年起,市本级财政将每年安排2000万元(暂定三年),作为奖补资金,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让社会力量去办养老机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创办护理型养老机构、普及养老服务补贴等政府该干的事情。”陈光富说,全市现有失能、半失能老人17万人,而功能齐全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寥寥无几。因此,今后将鼓励重点发展养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让失能、失智老人有尊严地生活。根据要求,各县(市、区)今年年内都要开工一个护理型养老机构项目。
政府的信号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据透露,多个由社会力量投资的上规模的养老机构项目近期相继签约,将落户瓯海、龙湾、苍南等地。未来,当我们老去时,除了居家养老,将有更多环境更好、功能更完善的养老机构供我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