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用地成本已经成了养老院经营者望而却步的最大门槛。昨日,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议政会,民主党派集体为北京的养老问题“把脉”。市工商联建议,对民营经营性养老机构用地应采用专项招拍挂的形式,保证福利用地的公平。这一建议也引起了养老和地产两大行业从业人士和专家的热议。
土地成民办养老院最大瓶颈
根据北京市民政“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本市每年要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到“十二五”末全市养老床位要达到12万张,新增养老床位大部分将交给民办养老机构来建设完成。
在从业者看来,土地问题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最大瓶颈。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养老院不是保障房,一直无法获得政府直接土地划拨,这样的高成本往往使企业难以承受。如果在土地政策上能有所松动,这相当于给了民办养老机构一个巨大优惠,将使很多目前处在观望阶段的投资者迅速加入到养老行业中来。
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日前也透露,为缓解民营养老机构经营之困,北京市年内将出台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调整供地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事业。
建议采用专项招拍挂制度
提到如何解决目前民营经营性养老机构存在拿地难及成本过高的问题,北京市工商联建议,应调整福利用地管理办法,出台专项招拍挂制度。北京市工商联与会代表、恒坤投资集团总裁董猛表示,如果在划拨福利用地方面不易操作,也可考虑积极探索福利用地专项使用、专项招拍挂制度,即对于福利用地单独挂牌、限定其从事养老福利事业、限制销售等商业地产行为,并对有养老产业资质的机构实行专项拍卖。
国土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来说,土地进行招拍挂之前都会明确用地规划,比如规定这块地只能用于养老服务等,竞争企业拿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前期明确了拿地的条件和目标,就算出台针对养老的专项土地招拍挂制度,也应该会纳入现行的招拍挂中去,大的制度框架都是一样的。“目前我们缺乏针对民营经营性养老机构的土地获取模式设计,因为在具体操作细节上还需要研究讨论。”
协调各方关系将成难点
作为北京一家中型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者,王先生昨日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开办养老院的积极性在北京目前并未被完全调动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太贵,大多数民办养老院是采取土地和房屋租赁的方式开办养老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难以获得土地权属证明文件,也就无法实现前期巨大投资的保值增值。
“如果能以养老专项招拍挂的形式获得土地,开办养老院的企业将拥有相应的产权证明,这意味着一旦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可以用房产进行抵押,缓解困难。同时,如果养老机构希望继续扩张,也可以用房产证明做抵押,进行贷款。”在王先生看来,养老土地专项招拍挂制度是可以实施的,并希望土地款支付期限能有所放宽。比如是否可以接受养老院像其他土地开发商那样,用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清土地款,而不是一次性付清。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则表示,如果要出台有针对性的养老机构土地招拍挂制度需要政府突破现行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很可能卡在具体操作细节设计上。他表示,养老问题不是社会保障的机构,政策松动需要过程,如果出台这类制度向养老机构倾斜,可能会引发社会担心是否教育、医疗、文化等机构用地也能得到专项优惠政策。“土地招拍挂制度是按照市场规则配置土地资源,是不可动摇的,政府如果要在拿地政策上向养老机构倾斜,可以将土地批租或以其他方式给民营养老机构并且将信息公开透明化,避免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牛凤瑞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