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去世以后,大连梁屯的郭老先生就开始了独居的生活,端茶倒水无人照应。他的女儿在北京工作,节假日也许能回来看看父亲,平时只靠电话问安。但有天傍晚,电话无人接听,第二天早上,还是没人接。焦急了一夜的女儿,产生了不祥的预感,打电话找邻居去看,发现她的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大连1987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约早13年。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大连老年比重高达10.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养老问题不只局限于像老郭这样的农村空巢家庭,对城市里的中低收入群体,如何养老也是盘桓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
但大连也有优势,位置独特、风景秀丽。政府的打算是,打造国际养老基地,吸引周边国家如俄罗斯、日本、韩国等老人前来安度晚年,用其中的部分收入,补贴本土居民的养老欠账。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政策环境的整备和产业界的努力。
养老问题不只农村突出,城市低收入者更为艰难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三提五统”,免除了农业税,并对种植粮食给予补贴。从2011年开始,大连农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还领到了养老金。这不仅是三十年前无法想象的,也是三千年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是历史上未曾见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寿命延长了,但农民还没有准备好养老和医保的问题,就到了衰老的年龄,如何养老又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大连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8.85%,辽宁省为16.21%,全国为13.26%,而现实中,农村的老龄化远远超过这一比例,占20%以上,而且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
以宋派村为例,全村1450户,共4558人,2012年8月份前仅有4个新生儿出生,从全年看也不会超过7个,出生率仅在1.54%。村里资料统计,已办养老手续的60岁以上老人855人,10月份还要递增5%,将近千人,老龄化率已达18.8%,2013年将突破20%,十年后据估计将达到40%左右!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日益减少,土地撂荒增多,而物价连年上涨,农民的养老资金来源已俨然成为问题。
数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久以前,是一家4—10个孩子共同赡养两个老人,现在60岁的老人基本上都实行了计划生育,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的子女面临的是一对夫妇负担4—8个老人的赡养任务。考虑到子女自身工作生活压力,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照顾老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者众,不履行赡养义务、甚至将老人遗弃者亦有之。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财力保障。政府这些年出台了一些惠民政策,如给一胎化农民60岁后每月60元,2011年开始又给6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费,每人每月80元。与过去一分钱补助没有相比,有总比无好;但在物价飞涨的现在,这点儿钱对健康无病的老人,也许能补贴日用。但对于那些有病的或者丧偶老人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一些独居老人,晚景凄凉。子女不在身边,或者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家里剩下的孤寂老者,除了盯着遗照遗物思念亲人,只能和小猫小狗相依为命了。他们大多万念俱灰,漫漫长夜不堪天涯孤旅,一些想不开的人甚至寻了短见。
姜屯是宋派村一个人口不足250人的小自然屯,已经有三位孤独老人到庄河养老院常住养老。但因为物价上升,养老院提价,他们有些承担不起,也有“马老家乡”的原因,他们都想回家了。用他们的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他们思念乡里的老伙伴,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但搬回家又惧怕那个生他养他的老屋的孤寂,生活太不方便,有个头疼脑热无人照料……到最后还是长叹一声,不得已又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养老院。
养老问题不只局限于农村,城市低收入群体处境更为艰难。以大连凌水镇为例,这个辽宁有名的经济强镇,增长的成果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政府出面圈了很多地,开发房地产和旅游项目,政府和一些开发商以极快的速度暴富了,而靠海为生的渔民失去了养殖、捕捞的生计,种地种菜农民失去了谋生手段……镇里原来有一些集体企业,但通过所谓的“改制”,都到了镇和村主要干部手里,他们几乎一夜之间就轻松成了千万、亿万富翁,而原来参与创业的干部和工人辛苦几十年,到头来却发现两手空空。原来赖以为生的农地,大部分被政府卖掉了,农民不能种菜种粮,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种了一辈子地,在城市里他们是“异乡人”,一下子失去了生存技能,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些阶层甚至成了“三无人员”——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
“昔日作为土地和企业的主人翁,被发展的车轮抛弃了,感觉像被猪崽一样甩了……”当地体改办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些人生存都成问题,如何养老更令人忧虑。
大连市政协委员王大鸣、讷建宏,曾对大连养老体系进行过专题调研。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的时候,讷建宏委员谈了他对大连养老状况的认识和政策建议:
“大连是发展较快,但老龄化程度也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多数是农民得了实惠,60岁以上农民不但有了医保,还享受到每月100元的社保。人的寿命从解放前的37岁,提升到现在的74.3岁,但养老问题是一个严峻考验。现在不重视,再过几年,人口老龄化再深度发展就更来不及了。近年来,政府及民政部门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相适应:养老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强,服务体系滞后,人才极其缺乏。”
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感受到养老产业面临的窘境:既有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供给方面,服务水平高的,门难进;比如开发区一家养老院,有200多张床位,但排队的有几千人,根本住不进去。而那些服务水平差的,人们又不愿进。
养老产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小打小闹的多,产品服务开发缺乏创新力,小而散,服务层次低,针对老年人的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厂家不愿做”,“商家不愿卖”。与妇幼用品的琳琅满目、流通环节利润富得流油形成鲜明对比。
大连一些养老企业向记者反映,政府投入有限,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民办养老机构资金少,贷款难;而一些养老设施配套不足,没有医疗资源,很容易陷入亏本境地。
农村养老出路:离窝不离村?
农村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不可逆转。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观念的变化,农村少子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一些年轻人进城打工,子女也跟着进了城,再加上农村学校合并,一些农村小学的校舍闲置或荒废了。大连市的专家建议,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办村养老院,以此缓解农民的养老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老年人在离家近的地方安度晚年,免受背井离乡之苦;农民特别看重自己的房屋,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也方便他们照看自己的房舍院落;身体健康的老人还可以继续耕种自己的土地,有条件的老人可以养些家禽,种点蔬菜,供应给养老院及市场,也为在外工作的独生子女减轻负担;适当的劳动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务农几十年的老人一旦停下手中的劳动,身体极其不适应,有一些人甚至会很快垮下去。用老人们自己的话说:“干活干活,只有干才能活”。养老院里人多,相互间知根知底,可以避免因孤独造成的郁闷,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
农村老人常年劳作,腰、腿病常见,“三高”等富贵病反而较少。有个头疼脑热,村卫生所可以就地治疗,重大疾病发生时,再及时转大医院救治。小病不出村卫生所和养老院,没有床铺费用,卫生所只收取医保不能报销部分的费用,如果老人及家属要求用不报销的药品,卫生所可与镇医院联网。这样既减少了患病老人乘车行走之苦,又降低老人的治病费用。
农村养老院办好了,也许能吸引城市的老年人。农村远离都市喧嚣,空气清新,食用果菜、粮食及鱼肉新鲜,且没有污染,睡农村的热火炕,有利于腰腿病的治疗。城里老人享受了绿色晚年生活,村办养老院收入也增加了。
宋派村小学是一个三层小楼,前后有操场,占地15亩。大连政协委员讷建宏等,联合一些企业家,拟将其改造成一个低碳环保的绿色养老院。
他给记者谈了构想:将后院操场改造成温室大棚,解决院内老人蔬菜供应问题。具体操作可以承包,或是让养老院里有能力的老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既可以增加老人们的收入,体现老人们的生存价值,也让老人通过适当劳动,增加生活乐趣。
学校东侧有一口占地约8亩的水利排灌机井,在不影响农业用水的前提下,进行水面多功能改造,成为老人们的水上乐园,让他们在这里从事垂钓、游泳、健身等休闲活动,同时还可以接纳外来人员来这里赏光采景。
建一个规模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养猪、鸡鸭的场地。肉蛋供应养老院,粪便收集进入沼气池高温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老人洗浴、采暖、做饭等用,产出的渣泥用做大棚农作物粪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努力做到零排放、零污染。这样既降低了养老院的管理成本,又建造了一个全新功能的生态养老风景区。
根据入院老人们的文化层次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资助他们提升文化水平,自娱自乐,建立一个融合的文化大家庭。充分考虑老人们“老小孩”的特点,尽其所能,取长补短,让老人们住得安逸,吃得健康,玩得开心,活得幸福,子女放心。
至于养老金来源,他们将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渠道:农民的根本是土地,入院老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也可以通过流转,让土地出租,这样,土地的收入每年可以达到2000—5000元左右,能解决4—8个月养老费用;发展入院老人的家庭经济,通过绿色食品大通道,让老人种出的农产品进城,增加老人们收入,解决部分养老费用;走“农超对接”道路,利用养老院操场,建成物流配送中心,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有偿从事果蔬分装,让周边的绿色农产品走进城市宾馆、酒店、超市。
农村养老院办好了,也可以成为农村文化摇篮和乡村游基地。组织者最终的设想是,通过挖掘老人的文化特长,在养老院建一个文化长廊,书法、绘画、剪纸、编织等等民间艺术,提升农民养老院的文化底蕴。节假日可以吸引城里人来院游玩,可以采摘绿色果菜,可以垂钓、游泳,可以欣赏、切磋民间艺术。
国际养老城市的政策建议
大连提出要建养老产业园,建国际养老基地,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吸引周边国家如俄罗斯、日本、韩国等老人。但当地人口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指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政策环境整备等软件硬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政策上,要提高养老基本保障水平,要根据物价指数和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参考先进城市的基本养老保障标准,适当提高大连企业退休人员、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减轻他们在养老方面的经济顾虑和担忧;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给付水平,由全国范围内的较低水平提升到中等以上水平;放宽高龄补贴年龄范围并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养老院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相衔接的机制,使老人在养老院看病可以通过医疗保险报销;要以法律和制度构建一个惠及养老事业的机制性框架,以优惠的政策和较高的标准筑巢引凤,吸引广大企业和居民参与。
在服务体系上,要建立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民办养老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为依托,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网络。政府要积极投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接纳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满足部分特殊护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群体需要;民办养老机构可以针对不同需求,为老年人开展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城乡养老需求中的比重,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以优惠政策推动民营资本的进入;养老服务人员可以通过购买公益岗位、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积极参与,为行动不便、独自居住和空巢老人解决生活照料、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建立稳定的老龄工作经费投入和增长机制,给每个老人核定经费标准,逐级配套老龄事业经费。在规划建设方面,对新建居民小区,应配套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规划,给予征地、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使用。在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方面,应为养护人员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费用。加大城市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老年文化教育、体育健身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化网络,建立市、区和街道三级机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纳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库管理,建立老年救助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渠道,统筹建立全市性的网络采购、仓储、配送平台,进行集中老年用品的采购和配送,降低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的货币支出。
陈忠法夫妇在大连经商,户口也从老家浙江迁来多年了。生意做得很成功,但考虑到自己在哪儿养老的问题也有点纠结:在大连,还是回老家?一直举棋不定。2013年春节,老两口和儿子去了一趟斯里兰卡,深为那里的自然环境陶醉。再和记者通电话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想法:“物价又低,人又淳朴,100万就能买一栋大别墅,外加几十亩林地,是不是去那儿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