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护工正悉心照料九旬患者喝牛奶。
在医院里,护工是受雇担任病人生活护理的人员,协助护士对病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顾。陪护不能自理的住院病人,需要的不只是耐心,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作为护士陪护工作的补充,护工的需求日益增加。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当老人住院时会请护工。然而,由于缺乏管理、护工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护工行业乱象丛生,不仅损害了患者利益,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在卫生部要求全国三甲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工按要求将被逐步取代。事实上,《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医院中依然存在大量护工,甚至成为患者、家属、护士眼中“不能缺少”的角色,这体现了我国护工行业夹缝生存的现状。
护工夹缝生存乱象多
4年前,经过医院的简单培训,安徽人小刘就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当起了护工。她干过“大护”,一个人同时照看三四个病人,也当过“特护”,24小时一对一地负责一位病人。几年下来,除了能给病人洗脚、翻身、按摩外,还能帮助护士进行输液等简单的治疗工作。
小刘告诉记者:“护工分两种,一种是跟公司或医院干,一种是自己单干的"黑护工",工资差不多,卧床病人一天的护理费是80—100元。但前者要上交20元管理费,不过相对稳定,不愁找不着活。黑护工虽然赚钱全归自己,但找活也得靠自己。”
像小刘这样的护工在北京各大医院还有不少。她说:“护工要跟护士和清洁工搞好关系,从他们那里得知哪个病人有需要,以便顺利找到活儿。我们平时还会在病房转悠,看到没人陪的病人就上前询问需不需要护工。每次检查前,护士们都会提前打好招呼,让我们藏起来。”
相比小刘这种医院管理下的“正规”护工,盘踞在各处的黑护工则让这个行业更混乱。小刘告诉记者:“黑护工没人管,甚至连健康证都没有。他们好多都没经过一点培训,就靠着照顾家人的经验来做这行。”
据记者了解,黑护工大多未与病人家属签订劳动合同,价格也多是口头约定,至于责任和分工也没明确说清。黑护工长期扎根在医院,素质参差不齐,因为没有受过培训,就连翻身叩背、喂水喂药等基本的医学护理常识都很欠缺。不仅如此,有些黑护工不服从医院管理,甚至在病房里做饭、偷吃患者补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有的黑护工拿了钱不干活,需要时连人影都找不到,家属一旦疏于监管,还会发生盗窃等行为。
小刘最厌恶的就是护工间的恶性竞争了,除了黑护工间的竞争,还有黑护工与“正规”护工抢生意。小刘说:“一有新病人来,就会有好几拨护工去搭讪。有时只是口舌之争,激烈时会升级到拳脚相向。由护工抢病人、抢地盘导致的争执和打闹经常在医院上演。”
“游击”护工埋下隐患
护工的出现是我国陪护需求的客观反映,护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属和护士的负担,但在中华护理学会原理事长黄人健看来,多年来无规范地发展,已让护工行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他指出,首先是专业水平低。一名合格的护工要给予病人饮食、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一些护工因缺乏护理知识,从而延误患者病情。其次是管理不规范。当前护工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以承包的形式与医院合作;二是从事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员;三是单独在医院揽活儿的黑护工。
2009年,上海市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护工有文化素质偏低、外来人员多、专业培训少等特点。2010年,湖南省卫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湖南近两万名护工中,90%都是“游击队员”,仅10%接受过培训。
缺乏培训和监管导致近年来护工问题突显。今年初,徐老太因高血压住进某医院心内科重症病房。因工作脱不开身,徐老太的家人在网上找到一家劳务公司,请一名护工护理徐老太。经治疗,徐老太的病情逐渐好转,2月时就转入普通病房。然而,2月初的一天早上,徐老太不见护工踪影,在饥饿下自己进食馒头,随后发生窒息。虽抢救成功,但在一个月后死亡,直接死因为“食物误吸引起的肺部感染”。家人伤心不已。
据记者了解,医院的护工中心大都由服务公司承包,护工由公司或医院进行培训,医院只充当“牵线”角色,发生纠纷时,不承担连带责任。而私雇的黑护工因流动性大,大多未与家属签订合同,一旦出现事故很难追责。
黄人健表示,为了整治护工行业的问题,卫生部要求所有三甲医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名患者都有相对固定的护士,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但这并非易事。”
虽然护工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在家属看来,护工却是“少不了的角色。”今年9月,北京冯女士的丈夫因脑血栓住院,需要24小时护理。年岁已高的冯女士不得不和家人轮班照顾老伴,不到一个月,“全家人就都要垮了”。思来想去后,冯女士在护士的推荐下聘请了一位全天护工,但不太放心。“护工护理经验明显不足,有时还得我教她。”由于老伴吃喝拉撒都在病床上,冯女士担心护工偷懒或“使坏”,所以白天都陪在老伴身边。
护士逐步取代护工,是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但对于已经很忙碌的护士来说,“护工不是说取消就能取消了的”。已经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工作10年的护士刘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各医院各科室依然有护工存在。现在护士人手本就不够,并且从早忙到晚,没法像护工那样照顾病人。许多年轻护士都是独生子女,打针输液还行,要是给病人接屎接尿,就干不下去了。”
记者先后联系了北京几家三甲医院,工作人员均表示护士人手紧张、工作量大,但对于医院是否存在护工的问题都不愿谈及。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以前,医院的护工服务是外包给专业公司的,由公司管理,与医院不发生直接关系。对于黑护工,医院没有执法权,不能清理,只能从侧面教育。
护工行业要提高准入门槛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护工市场的需求有增无减。福建省医院管理协会副秘书长张子平曾分析指出,一方面,住院患者逐年增多,护士的工作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不太实际,因此,护工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职业。
但在黄子健看来,目前护工行业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体现在法律上缺乏明确规定、从业资格零门槛,这就造成了护工行业的尴尬境地。
针对“护士取代护工”的口号,许多人都抱着批评的态度。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指出,“无陪护”病房的实行面临困难,如果护士和床位的比值达不到0.7比1,“无陪护”病房就很落实。而0.7比1这一比例意味着,医院必须成倍增加护士。
在国外,许多国家对护理人员的管理都有明确分级,把护工服务纳入医院管理体系。黄子健表示,美国护理人员就分为四个等级,最低一级的是护理助手,相当于护工,负责生活类护理,数量是最多的,每个病人都配有护理助手。
如何解决我国护工行业的困境呢?黄子健表示,需要政府的牵头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要加大投入,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床护比”,同时建立一支专业的护工队伍,补充医院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针对行业乱象,相关部门应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护工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