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养老服务政策为主题的“老年人身心关爱苑”文化长廊相继出现在天坛、玉渊潭、紫竹院等5家市属公园,短短三个月,就吸引了450万人次的老年人参观。心理专家分析,老年身心关爱展受热捧的背后,折射出目前老年人心理疏导渠道的缺失。
文化长廊成老年“心理课”
冬日清晨,北京的户外温度只有5℃左右,天坛公园里却是人声鼎沸,正是公园的晨练高峰。吴大爷刚遛完弯儿正往外走,忽然被东门内坛新开辟的“老年人身心关爱苑”文化长廊吸引了。这条长廊由30块展板组成,大红色的展板为萧索冬日平添了几分暖意。此时,展板前已聚集了二三十位中老年人。
在一块介绍老年人退休综合症的展板前,吴大爷停下脚步,边看边读:“退休后的心理误区一:人老了,就没用了……”光看不“解渴”,旁边有的老人掏出纸和笔,把心理健康知识抄了下来。一口气看完展板,吴大爷找工作人员要来留言簿,即兴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公园办学校,老人哈哈笑。心里想什么,这里全知道。”吴大爷挺感慨:“要是早点儿看到这些知识,我退休后就不会好长时间不适应了。”
天坛公园、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气暖和的时候,这个展览前经常围着百多观众,都是银发族。如今,市民留言已经上万条,还有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留言说:“这个周末就陪老爸老妈去文化长廊逛逛吧!”
“有的老人家住四环外,特意倒了几趟公交车过来看展览;还有的老人每天都会来抄写几段话带回去。”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介绍,该展览由市老龄委主办、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承办,选择在公园内展出,是看中了这里是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场所。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各公园对此也很支持,目前首批建设的5家公园包括中山公园、景山公园、天坛、紫竹院、玉渊潭,明年上半年11家市属公园都将建有这样的老年“课堂”。
“课本”对症下“药”
“老年文化长廊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展示的内容都非常符合中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李晓童认为,目前老年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子女教育、隔代教育、婆媳关系、老年人再婚等。他们正是根据这些问题,请心理专家指导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展板。老年人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自测心理衰老程度,还能通过众多案例了解目前老年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退休后的心理过渡就成为许多老人难迈的一道坎儿。李晓童曾看到有位大姐在展板前抹眼泪,而且每隔几天这位大姐就会出现在同一块展板前。原来,她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领导,过去把事业当成生活的全部,退休后不适应,经常早上7点还想出门上班,还因此跟老伴儿产生了矛盾。“她说看完展览中《学会放弃》的相关内容后,感觉轻松多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还得来温习一下。”
此前,一项面对全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老人存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生理上,老人怕得病;在生活上,老人怕花钱;在心理上,老人怕上当……“这些都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李晓童说。
心理疏导渠道缺失
来自《北京市老年人口心理健康及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3.5%的老人存在心理问题,0.87%的老人存在中度或重度心理问题,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提供精神关怀服务。
面对老年人庞大的心理需求,心理疏导渠道未能及时跟进、心理健康市场尚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场上的私营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有数千家,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存在着心理咨询机构准入制度不完善、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等诸多问题。私营心理诊疗所虚高的收费标准,常常使老年人望而却步。而现有的公益心理服务机构数量有限,满足不了众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将入户
“未来应该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为社区精神亚健康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李晓童介绍,自2007年开始,本市就以东城区为试点,培养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现在,东城区已实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覆盖,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面对北京市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今年,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培训了2087名社区养老(助残)员,同时在全市的规模敬老院逐步建立“老年精神关怀室”,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精神关怀。200多名专家发挥专业特长,长期在16个区县街道社区巡回开展专题讲座,并在全市的多个街道社区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站,配备心理专家和辅导员驻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