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老人住北京井下20年:不孤独 井下有很多邻居

2013/12/6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 作者:佚名 [ ]

丽都公园北边,一处绿化带内分布的废弃地下管道成为了一些外地来京人员的住所。67岁的老人全友芝(音)称,住在地下管道已近20年,每天靠捡瓶子维持生活。这期间,还有其他人也将地下管道寻做住处,最多的时候曾有10人住在此地。“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方住。”全友芝老人说,她自己的规划就是,凑够钱,给自己盖个小房子。

故事

两位拾荒老人

组成井下之家

昨日晚间9点左右,一名老年妇女朝着绿化带里的地下管道走来。看到路边聚集着很多人,老人稍有迟疑,停在远处。老人掀开地上的一个井盖,把手里拿着的一个空塑料瓶扔了进去。

“我回家啊。”北京青年报记者上前询问,老人告知就住在地下管道中。“我叫全友芝(音)”,据老人讲述,她来自河南商丘,今年67岁,没上过学,不识字,来北京已经20年。

老人说,自己每天都出门拾荒,早上5点多起床,在附近餐馆买好馒头,喝点粥就出门去捡塑料瓶。老人称,这20年来,她每天如此。

“我常去三里屯。”老人称,每天自己都从丽都公园步行至三里屯等人多的地方,拾捡大家扔掉的塑料瓶,然后卖钱。夜里9点左右再步行回到住处。

“一个瓶子8分钱,今天卖了15元。”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卖瓶子获得的钱是她唯一的收入,捡得多的时候可以卖30多元钱。一个月下来,老人说她能靠卖瓶子获得三四百元钱。“吃完饭,还能剩200多元。”老人说,她每天尽量吃得简单,一个月下来能有所结余。“今年已经存了500多元钱了。”老人说。

夜里11点左右,丽都公园路边陆陆续续聚集了另外三名老人。全友芝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其中一位老年妇女同她一起住在地下,一名老年男子是其丈夫,但并不住在此地。“我是住在屋子里。”另一位怀抱着二胡的老人称。几位老人都来自河南商丘,来北京多年,主要靠拾荒为生。

“都是可怜人。”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选择住在地下,也是因为穷。据了解,此处还住着一位靠洗车为生的53岁的王先生,家在怀柔农村,家里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正上高中,儿子上初中,学费开销很大。前晚民警把王先生安排到他在停车场边的简易房内住,但是王先生又返回井内居住,一大早起来就离开了,昨日夜里也没再回来。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处置这些废弃地下管道。说起这些住在地下管道里的人,一名工作人员称:“我们以前就帮过他。”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送过以洗车为生的王先生去救助站,也帮其找过工作,但王先生自己又回到井下。昨日下午5点左右,城管人员离开现场,并未处置这些废弃的地下管道。城管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管道归属不明确,不敢轻易封堵。

井内面积不足3平方米

探访

丽都公园北门,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内满是枯萎的草根,十余个地下管道的井盖凸出地面。

“洗车的人就住在这口井中。”路侧停车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一位姓王的男子就住在这片路边绿化带西南边的一处地下管道内,平时给路过车辆洗车。井盖已经被打开,从井口往下去,管道内黢黑一片,井口透下的光照亮了井内一小块区域,铺在地上的被子和床单凌乱成团,一床凉席露出一角。

北青报记者进入这处住人的地下管道内。经过约2米长的垂直管道后,脚触到地面。管道空间呈长方体,长约2米,宽约1.5米,高度约为1.8米。

除了地上铺着的被子和凉席,两个装着衣物的塑料袋放在角落,四壁都是水泥墙面,锈迹斑斑的管道破墙伸出。一把雨伞、两个未吃完的馒头、半袋泡面、数张扑克牌,这些零碎的物件分布在墙角。

在绿化带另一边,北青报记者搬开一处井盖,井内同样可见棉被和床单。据了解,两位老人此前曾住在另一个地下管道内,由于漏水,老人搬了“家”。

在这片绿化带内,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共有5处地下管道有过居住的痕迹。其中,两处管道铺着床单,放着一些衣物,一处管道内已经被水淹没,另有两处地下管道内,有一些遗留的生活用品。这些地下管道多被废弃,井盖上写有“热”和“北京市政”等字样。

“我不想回家,没家”

讲述

“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方住。”老人全友芝坐在地下管道狭小的空间里,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地下管道内居住这些年,经历过多次换地儿。老人说,以前井盖被铁条焊死,她就自己买把小锯子锯开,再住进去。如果遇到下雨,就躲到附近有屋顶的建筑内,“我还有别的住处”。

据老人回忆,住在地下管道这些年,周围的管道内曾陆陆续续住过一些外地来北京的人。“一个哈尔滨的就住过这边两年。”老人称,最多的时候,有10人左右居住在此。

坐在地铺上,老人掏出昨日卖瓶子收获的钱,清点了一遍。然后又从斜挎在身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手电筒,“这是好心人买给我的,用来照明。”老人说,住在地下管道内,很多好心人帮助过她,给她买一些面包,从附近餐馆吃完饭的人,也会打包剩菜给她。

“我不想回家,没家。”老人说,家里还有两个儿子,都不管她,她没有房,老伴又常常和她吵架,甚至动手打她,回家并不快乐。老人说,来北京这些年,她记得自己回过4次家,最近一次回家是5年前,她的母亲去世。老人说,她现在就想存够钱,盖个房子,自己生活。

他们为何不去救助站?

记者观察

部分被救助的流浪人员会回到街头重新开始原来的流浪生活。朝阳区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他认为原因是“这些人基本都是流浪人员,流浪的时候可以捡拾和卖废品,获得一些收入”,同时还可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而救助站有自己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让他们觉得没有在街头流浪“自由”。


2003年民政部下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只有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官方说法

废弃井不属热力集团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热力集团获悉,该集团在将台路地区并无热力管线,因此那对老夫妇居住的废弃井并不属于热力集团。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确实也有废弃的热力井,但对于废弃井都会进行封堵,确保不会有人进入。

对于进入热力井内居住,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热力井内高热高湿,还分布着热力管道的不少阀门,居住在里面如果不留神很可能致使管道泄漏,热水流出,引发危险。另一方面,热力井毕竟是地下封闭空间,很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我们下井查验,第一步要测的就是井内气体的浓度。住在里面,实在很危险。”该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雯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