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时,他摔坏了腿再也无法站立行走,27岁时重拾读书信念,之后3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过小说、剧本、诗歌,诗歌作品曾多次获奖。这是一位66岁残疾老人的传奇故事,他叫秦继友,家住莱芜泰钢工业园蔺家庄村。
27岁读书,从《新华字典》开始
1959年对秦继友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终于可以和二哥一样到学堂念书了。
1959年他11岁,正值大跃进运动,莱芜也开始大炼钢铁,他的腿就是在那个时候摔的。“我去雅鹿山上捡铁石,一个不留神跌进了山沟里,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站起来过。”秦继友说。
父亲背着他到处寻医问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延误了治疗,最终他双腿萎缩终生残疾,再也站不起来了。
腿摔坏了以后,上学就成了不可企及的梦。虽然秦继友只念了三个月的书,但上课的时候经常能得到老师的夸奖。
“知识改变命运”,1975年,27岁的秦继友因为哥哥偶然间的一句话,心中重新燃起了读书的念头。母亲和侄子非常支持他学习的决定,侄子把自己仅有的《新华字典》送给了他,从那以后侄子成了他的老师。66岁的秦继友还清晰地记着,30多年前侄子送给他的第一本书是《中国诗刊》。
写反腐诗曾获全国文学奖项
从1976年开始,秦继友开始尝试写小说、剧本、诗歌,写文章成了他的精神支柱。1976年他第一次试着写了一部关于莱芜战役的25万字的小说。由于种种原因,秦继友的这部小说没能保存下来,现在他对这件事情还是难以释怀。
1977年,秦继友再次进行小说创作,他根据一篇散文写了一部名为《拾蘑菇》的剧本。那时候他的文学功底还不是很好,家人便带着剧本到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找老师指导。张老师对秦继友的期望很高,告诉他改好以后可以排戏。可最终还是由于一些原因中途放弃了。
“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一家人靠种地生活。”说到这里秦继友有些哽咽。虽然没能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是秦继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梦,他开始在农闲的时候尝试写诗,侄子经常把他写的诗邮寄到各大出版社。“我写了首关于反腐败的诗《生铁》还获奖了呢。”秦继友笑着说。1998年这首诗在“新作家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中获得“新作家奖”,他至今还保存着当初的获奖证书。
不出门也知道国内和本地大事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秦继友接触到了《易经》,闲暇时经常翻看。这本书就放在他家里桌上常看的一厚摞书里。“常看诗集、杂志都有些乏味了,看看流传了数千年的《易经》,可以丰富一下知识面。”秦继友说。除此外,他还自学中医,研究《本草纲目》,感冒时他给自己把脉,自己开药吃。
秦继友说,他已经六十多岁,过了争强好胜的年纪,看古书、品味人生真谛,才是他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别看我不出门,咱们国家发生的大事我都知道。我是残疾人,但是我从来都不自暴自弃。”行走不方便的秦继友每天都关注新闻,不论是国内外大事件,还是莱芜当地新闻,他都能说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