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贵,乡村的一位普通老人,当90岁的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人生尽头时,对守在身边的儿女们交代的,竟然是将他几年时间里拾破 烂 儿 攒 下 的1028.6元钱捐献给教育事业。此时,多次因为不理解老人“拾破烂儿”举动而阻止老人的儿女们终于明白了老人的一片苦心。一滴雨水就这样滴进了江河,而雨水,也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嘉行未要惊天,九秩助学功百代;盛爱自当动地,千金惠教启十方。”今年 8月底,发生在黄骅市官庄乡西排村的一件事令人动容:该村90岁高龄的陈长贵老人在临终前交代后事时,让儿女们找来一本书,里面夹着一张张钞票,数数,一共是 1028.6元。原来,这是老人这几年来“拾破烂儿”挣的钱,他要把这钱“给孩子们买本子买笔”。
一位在乡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普通老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迸发出震撼人心的人性光芒。那散落在书页里的一张张零散的纸币,不仅凝结了老人一滴滴的汗水,更散发着老人那颗质朴之心所弥漫出来的人性的馨香。
1
临终前,九旬老人捐出“破烂儿钱”
最先接过老人捐款的是时任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中心校校长的徐刚。这所学校离陈长贵老人的家很近,老人的三儿媳齐福娥是学校里的数学老师。今年8月份的时候,齐老师的公爹— 90岁高龄的陈长贵老人去世了。作为同事,徐刚前去吊唁。结果在葬礼上他意外地接到一笔捐款。
捐款是老人的大儿子拿给他的。徐刚说,那是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一本书,书里夹着钱。那是怎样的一堆钱呢?徐刚说,那堆钱既有100元、50元、20元面额的,还有毛票和钢镚儿……老人的大儿子说,这是老人临终前交代好的,是老人拾破烂儿攒的钱,要捐给教育,捐给孩子们“买本子买笔”。
对于陈长贵老人,徐刚并不陌生。因为老人经常拄着拐杖到学校周边拾废纸之类的破烂儿。老人这钱是怎么回事呢?老人的家人告诉徐刚,这笔钱正是老人这几年“拾破烂儿”一点点攒下来的,老人在临终前交代后事时特别提到要捐给孩子们学习用。徐刚说,他当时感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震撼,看着夹在一本书里的这些零散的纸币,他不禁泪洒当场。
2
人们终于读懂老人蹒跚的脚步
陈长贵老人“拾破烂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老人主要的“活动区域”就在学校周边。因为年纪太大了,老人的腿脚不好,只能靠着一根拐杖一点点地往前“蹭”。可他仍旧在这几年里“蹭”到学校周边捡拾废纸、瓶子等废品。
这个画面不管谁见了都会心疼,继而猜测老人是不是家里条件不好,或者儿女们照顾得不好,但现实却是老人的儿女们有医生,有教师,有海员,个个日子都过得挺好,而且,儿女们个个对老人都十分孝敬。老人根本不需要出去“拾破烂儿”赚钱。
为此,儿女们想不通啊。他们想不通老人究竟是怎么了,这么大的岁数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可怎么办?再说做儿女的谁也不愿意让自己年迈的老父亲出门“拾破烂儿”啊!为此,儿女们没少劝老人,甚至还“批评”过,但却没什么效果。后来,儿女们一块儿商量了一下,“顺者为孝”,只要老人高兴,“顺”着他也就是了。
但是,当老人临终前对守在身边的儿女们说过这样一番话,留下这样一番嘱托后,儿女们在那一刻终于读懂了老人的心,明白了老人为什么“蹭”着往前“挪”去拾破烂儿了。那时,心疼、后悔、感动……种种情感冲击过来,儿女们守在老人身边放声痛哭!
3
乡里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记者了解到,老人临终前神志清醒,“特别明白”,他先是指出了放钱的抽屉,告诉儿女们里面有本书,书里夹着钱,“你们给我数数……这是我这几年拾破烂儿的钱,你们拿给学校,给孩子们买本子买笔吧……”
经清点,这笔钱共有1028.6元。
这是一笔重逾千斤的捐款,老人的事迹很快在四里八村传开。
巧合的是,黄骅市官庄乡当时正好成立了一个乡教育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扶危济困、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成立的,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学生以及救助贫困教职工和学生家庭。基金会成立时间很短,但已经有众多爱心单位和企业家捐款。陈长贵老人的捐款被注入到这个基金,在捐款者中,陈长贵老人是头一位“普通村民”。
爱如薪火传递。官庄乡教育基金迅速达到了40余万元。在今年的老师节大会上,乡里对2013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标兵及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一大批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走上领奖台。同时,13名贫困生获得资助,每人被资助500元。陈长贵老人就这样如同一滴雨水落入江河,这滴雨水也就此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4
“关爱后人,德泽千秋”
老人事迹感天动地。9月10日,黄骅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作出《关于追授陈长贵老人“关爱后人、德泽千秋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决定》。决定中说,陈长贵老人爱心助学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展示了新时期黄骅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引导和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黄骅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追授陈长贵“关爱后人、德泽千秋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决定号召黄骅全市干部群众向陈长贵老人学习,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践行公民道德规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黄骅形成弘扬美德、树立典范的浓厚氛围,为打造河北沿海开发开放重要增长极、建设沿海美丽黄骅做出新的贡献。
黄骅市官庄乡还发出了《关于学习陈长贵老人慈心助教先进事迹和加速实干兴乡步伐的意见》,向全乡发出了弘扬陈长贵老人精神的倡议书,提出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向陈长贵老人学习、加速实干兴乡步伐,在全乡各行业中兴起全民互助、全民诚信、全民友爱之风,让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得到一次显著的提升。
黄骅市官庄乡党委书记何寿彪说,陈长贵老人步履蹒跚、手扶拐杖无数次走过街巷村路,将卖破烂积攒的1028.6元钱无私捐献给了教育事业,这其中蕴含的感情、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老人家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善小见真情,平凡现伟大,老人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身上迸发出的力量却感天动地,令人动容。
5
一个家族传承的“财富”
老人已经离去,曾经的音容笑貌只能停留在照片上、家人的记忆里。如今,在老人的那间屋子里,墙上多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块大匾,上书八个大字:慈心助教,厚爱敦学。另一样是一副对联:“嘉行未要惊天,九秩助学功百代;盛爱自当动地,千金惠教启十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主席、沧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刘世涛赠送给老人家人的。
老人的三儿媳齐福娥说,老人的事迹被村上人知道后,大家也都很惊讶,没想到老人当时是怀着这样一个念头。她出去开会,也有不认识的人过来主动问她是不是陈长贵老人的儿媳,接着表达一番对老人的敬意。这些都让她十分温暖。
齐福娥说,老人临终前还特别嘱咐,一是村上有段路太难走,他让儿女们买砖垫好;二是去世后不得大操大办,特别是不许放礼花、不许请戏班……当时儿女们也是挺矛盾的,一方面是老人的遗嘱,一方面是毕竟有风俗在,但后来儿女们还是决定“顺者为孝”,听老人的话就是最好的孝顺,于是就按照老人的交代丧事从简,没放礼花,没请戏班,而是放的哀乐。“慈心助教,厚爱敦学”,虽然藏身中国最为普通的一个村庄最为普通的一处平房的一间屋里,但匾上的大字却依旧闪光。齐福娥说,老人的举动已经成为这个家族传承的“财富”,一代代的后人将从老人身上学会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