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大连市殡仪馆3号告别厅内,93岁的刘秉权老人的追悼会正在举行。
这是一场既庄重又朴实的追悼会。
13年间,刘秉权老人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每月拿出20元捐献到大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累计捐款113次,善款2440元。2008年以后,老人腿脚不好,在希望办工作人员多次劝说下,才放弃了每月倒两次车去捐款的善举。追悼会结束后,老人的儿女说:“我们不会让父亲的捐款定格在113次,我们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为贫困孩子尽微薄之力。”
汶川地震后
老人捐钱给灾区孩子
7月30日凌晨,93岁的刘秉权老人因身体各脏器衰竭离开人世。老人离世前3天,在儿女的呼喊下,才慢慢地睁开了双眼,老人看到刚参加朋友婚礼回家的三女儿,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站在他前面,老人用颤抖的手拽起连衣裙的一角说:“不好,要省……”老人的三女儿刘元春很快就理解了父亲的意思,那是在告诉她,不要穿这么好的衣服,少买一件衣服,就可以给一名穷孩子买书包和书本。
“我们都知道,这是父亲的心愿,也是他的遗愿。”刘元春说,因此,父亲的追悼会,他们办的很简单,相信他们的做法,也会让父亲的在天之灵感到慰藉。
据大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统计,在1996年至2008年期间,刘秉权老人一共捐款113次,捐款数额为2440元。希望办主任赵强说,其中最后一次捐款是在汶川地震后,老人从工资中一次性拿出了200元,捐给灾区的孩子。“老人那次来希望办时,走路已经颤颤巍巍。”他们不断劝说,老人才同意,不再一个人倒两次车到希望办捐款了。“我们知道,老人不再一个人来捐款,也是怕给大家添麻烦。”
每月所捐善款曾是工资的五分之一
昨日清晨的追悼会,赵强主任代表市希望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刘老是我们非常敬重的一位捐款者。”赵主任说,自从2008年以后,他一直不愿意给老人打电话。一是害怕老人接到他们的电话,又很激动地独自来希望办捐款,二是害怕听到噩耗,所以每年他都固定给老人寄去一张明信片,以表达对老人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刘秉权老人退休前是大连油泵油嘴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老人的心中,没读过几年书,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1996年,刘老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目前我国每年还有100多万的儿童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孩子那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刺痛了老人的心。“父亲那时每月退休金只有百元左右,可每月开工资后的第二天,他一定会从中拿出20元捐到希望办。”刘元春说,他们姐弟是在几年后父亲向他们打听去希望办的路时才知道的。“那几年,我们挺不理解父亲的做法。”父亲的退休工资不高,还要拿出当时工资的五分之一去捐款,可父亲却说,他所捐的钱并不多,可这一点也许就能帮助一名穷孩子买上一支笔、一本书了。
子女将接过
父亲的爱心接力棒
赵强主任说,1996年8月,他们在希望办门口第一次见到老人时,老人在门口已经徘徊了很久,当他们将老人请进门后,老人从兜里掏出已经被体温焐热的20元时,大家都很诧异,为何老人来捐款却不进门。后来,老人喃喃地说出是觉得钱有点少,拿不出手,才很犹豫。“这些年来,随着对老人的深入接触,我们才知道,老人的日子也不富裕,每次捐款本来应该倒两次公交车,可为了省下一元车费,老人都是坐一趟车后,再步行到希望办。”这样的捐款虽然少,却更让他们觉得沉甸甸的。赵主任说,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朴实无华的,他的至诚至真的爱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刘元春告诉记者,父亲虽然走了,但对他们全家人来说,父亲的精神却永远都在。“父亲的心愿是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不会让父亲的捐款定格在113次,未来,他们全家将接过这个接力棒,将父亲的心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