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母亲,一个特殊的称谓,总是与奉献、崇高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她们把思念与牵挂深埋心底,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只为儿女能心无旁骛地建功军 营。因为是兵妈妈,她们对部队也多了份朴素的情感,不少人自觉地走上了拥军的道路,收获到了更多“兵儿子”的亲情。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全体军人 母亲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军功章的背后,也凝聚着她们的汗水。我们向读者推介的这位老人,就是她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
7月30日一早,一位老阿婆拄着拐杖在社区工作人员搀扶下,专程来到四川省内江军分区慰问官兵。
“娃儿,这是我给你们的毛巾,训练时拿它擦擦汗……”老人把50条崭新的毛巾送到官兵手中,听着“陈奶奶、陈奶奶”的呼唤,老人满面笑容。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陈淑琼,家住内江市市中区桂湖街社区。老人是远近闻名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说起她与军营的不解情缘,恐怕还得从20双鞋垫说起。
丈夫去世得早,陈淑琼含辛茹苦,拉扯两个儿子长大成人。1967年,大儿子陈家乾从重庆机械学校毕业后,在陈淑琼的鼓励下参军入伍,成了国防军工战线上的一名工程师。
那年冬天,陈淑琼走进儿子所在的部队,亲眼目睹了战士们刻苦训练的场景。回到家里,她一直惦念着给战士们送点什么,于是抓紧缝制了20双鞋垫亲自送到部队。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有一名小战士接过鞋垫后竟抹着眼泪跑开了。经打听,这是一名从小失去母亲的单亲孩子。
纯朴可爱的战士深深打动了陈淑琼,一段绵延近半个世纪的拥军情由此萌发了。
1971年,小儿子陈家荣从四川大学毕业,陈淑琼又把他送到部队。两个儿子相继入伍,陈淑琼的牵挂也全部放在了军营。只要有时间,她就会缝制鞋垫,甚至挑灯夜战。时间一长,她的手上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
1977年春节,陈淑琼第一次通过邮寄方式给新疆军区某边防哨卡的战士寄去60双鞋垫。后来,每逢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后,她都要给部队寄去近百双鞋垫。有人疑惑、也有人不解,她却说:“边防的战士离家远,最想家。”
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9月,小儿子陈家荣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过六旬的陈淑琼悲痛欲绝。她没有去参加儿子的葬礼,只保留了一张部队开追悼会时的照片。
更令老人揪心的是,1983年大儿子陈家乾因劳累过度,也倒在工作岗位上。“老大通宵没睡,上着班就走了……”谈及两个儿子,陈淑琼老人抬手擦了擦眼睛,可眼眶里早已没有了泪水。
“家乾给我留下一对双胞胎孙娃娃,他们在河南洛阳生活,每年都回来看望我。”陈淑琼露出幸福的笑容。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的幸福事儿,就是看一看挂在卧室里的“全家福”——她、丈夫和两个穿军装的儿子4个人单幅照片拼接起来的“合影”。
儿子去世后,陈淑琼变得更加忙碌了,她把对亲人的思念全部化作了拥军的动力。在她家简陋的卧室里,记者见到了一架老式缝纫机,铁铸的脚踏板被磨去了厚厚一层。邻居们告诉记者,这架缝纫机已跟随陈淑琼大半个世纪,经它缝制的拥军鞋垫至少有8000双。“每当看到那些可爱的战士,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打心眼里高兴!”陈淑琼一脸的慈祥。
岁月如梭,陈淑琼虽已年逾九旬,依然耳不聋、眼不花。认识她的人都说,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就是对国防事业的始终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