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 1200米长的一线天风筝、100平方的三角风筝、百米长的巨龙风筝都飞上了天,还有四肢爬动的大蜘蛛、煽动翅膀的花蝴蝶、大脚乱蹦的绿螳螂……昨天,在杭州余杭人民广场上,5位七旬老人组成的风筝队让众人开眼界。
他们是来自乡间的农夫,又是身兼国家教练、裁判和工艺大师等多重身份的风筝界金牌选手。他们做的风筝,穿的是绫罗绸缎,轻巧、华丽,同样的个头,却比大名鼎鼎的潍坊风筝轻一半,这也使得杭鹞这些年在业内名声鹊起。
穿上杭州丝绸,最轻的风筝才1克重
金长林、程迪申、许国仙、刘明、周俨,平均年龄70岁,算得上是“爷爷奶奶级”了。
退休前,他们都是余杭瓶窑的杭州种猪实验场的员工。1982年,当时单位里举办风筝比赛,5个人开始尝试制作风筝,结果从这次业余玩风筝开始,一发不可收拾。1987年,他们拿下了浙江省第二届风筝大赛的第一名,之后,这支由浙江省风筝协会副会长金长林带领的5人风筝队斩金无数,已经蝉联了4年全国风筝锦标赛冠军和2年全国农民运动会金牌。
这几天,由这支风筝队制作的60多只风筝正在余杭临平江南水乡博物馆展览。昨天,记者在展馆逛了一圈,发现大到百米长的龙风筝,小到手掌心大小的昆虫风筝,无不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与誉满全球的山东潍坊风筝相比,浙江风筝似乎没啥知名度,但是,每年全国大小风筝比赛无数,选手们最喜欢用的却是浙江风筝。同样个头的风筝,浙江产的大约重50克,山东潍坊产的却要重一倍,这其中奥秘就是,浙版风筝穿的是杭州的绫罗绸缎。
百米长龙风筝的制作者是杭州民间工艺大师程迪申,他说:“一只龙风筝要花三个月才能做完,光是龙头就要做两个月,龙身有100多片,两侧都装有平衡羽毛,每片只有四五克重,整只风筝重也不过500多克。这么大的风筝,只要三级风就能腾空。”
“按照1:1比例制作的知了风筝也能飞上天,挺适合小朋友玩,透明的翅膀是香烟壳外的塑料纸做的,身体是真丝面料糊的,重量只有1克。”许国仙是国家风筝一级裁判,对于各种风筝的造型、用材特征,看一眼就能掂出来。
自己设计、绘画、给丝绸上浆,易拉罐片也能派上用场
别看风筝是个小东西,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杭州一般刮二级风,不像山东潍坊老刮四五级风,所以风筝设计要求特别轻巧,比如,我们要研究沙燕、软翅蝴蝶、蜻蜓的翅膀,硬翅风筝的风斗受风面积以及二级风的风速,再来控制风筝的重量。”金长林说,风筝计算、设计之后是制图、轧制骨架、彩绘、裱糊、装提线和试飞等步骤。
设计风筝可以根据图纸缩放描绘,也可以原创。每年一到春夏季节,金长林就成了活泼的老顽童,常常在种猪场里扑蝴蝶、捉蜻蜓、逮蜜蜂、抓知了。收集些昆虫夹在书里制成标本,他开始反复观察,然后设计成风筝图纸。
风筝绘画要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是农民画、年画的绘画风格,这样飞到天上才会醒目好看。许国仙之前从没学过画画,退休后自学风筝彩绘,她画的花鸟鱼虫风筝栩栩如生,几乎能以假乱真。
平时,许国仙最喜欢跑杭州丝绸市场进面料:“我们做风筝都用丝绸,因为它轻薄,但缺点是会漏风,所以面料买来还要上浆,上浆可以用面粉,晾干后要熨平再上色。”
手工风筝有的像变形金刚,是需要拆装组合的。风筝队的这群老顽童们开动脑筋,物尽其用——比如,衔接的软管是挂盐水用的塑料管;易拉罐片也能派上用场等等。
试飞是风筝制作最后一道流程。“风筝不是要放得远而是要放得陡。”金长林说,比赛中,一要比风筝制作工艺;二要比放飞技巧,一般硬翅风筝放飞与地平线成70度为宜,75度最佳;软翅风筝要达到60-65度。
只要工艺好,2008米的风筝也能飞上天
风筝界有个绝活,行话叫“送饭”,就是先放一个风筝,然后顺着线把其他风筝一个个接上去,就好像给第一个风筝送饭一样。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风筝队曾在西湖边放飞过一只长2008米的一线天风筝,当时飞的就是“送饭”风筝。
很多人会诧异,这么长的风筝也能飞上天?其实,只要风筝工艺好,再大再长一样天上飞。
风筝对竹子韧性要求高,不然放飞时容易折断。风筝好不好关键看竹骨架,它从选材到制作都非常讲究。
省级风筝教练员刘明是队里放大风筝的一把好手,他说:“原先我们用自种毛竹,拿小刀仔细地劈成风筝骨架,后来,我们发现武汉毛竹韧性很好,最适合做风筝,早年就托朋友用火车运到杭州城站,然后背回家;现在改用快递。”
风筝有很多造型,但竹子是直的,要让它打弯颇费周折。刘明说:“做骨架要准备模板,铺上图纸,再钉上钉子,把骨架嵌进去,然后用酒精灯烘烤来拗造型,成型后,每支竹骨架都要过天平称重,稍有差错风筝就飞不了。”
昨天广场放飞后,风筝队员们把自己的作品留在了博物馆,再展出10天,然后又风尘仆仆地赶去外地参赛了。
老人们说,现在会做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更多人关注杭州风筝,延续手工风筝文化。
余杭区也为风筝队拍摄了杭鹞制作工艺宣传片,如果你去现场,别忘了去看看着这群追风筝的人的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