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靖宇的小伙子华泽林在北京工作一年多,今年回家过年,返回北京的前一晚,母亲把他的背包反复装了五六次,爸爸躲在一边抹眼泪。第二天,父母送他去了客运站,三个人都急匆匆的,生怕对方看到自己流泪。他把这一幕幕画成漫画发在微博上,短短三天近四万网友转发评论。本报借此发起的“元宵节,写封家书给父母”的特别活动。
“写家书”活动在网友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两万多网友浏览了该条新闻,近千人转发、评论,更有读者打来电话,讲述那些代写家书、代拆家书的往事。
■86岁阮洪波
常忆手足情深:惦记白城的弟弟
86岁的长春老人阮洪波一直惦记白城83岁的弟弟阮洪文,兄弟俩都是退休教师。看到本报征集家书,老人打来电话,开口一句:“我记得当年弟弟上学时写给母亲的家书,最动人的一句是:‘儿朝思暮想,此时听鸡鸣犬吠,一人孤单在外,想亲人’。”
老人说,弟弟那时很聪明,学的俄语,又自学了英语。读书时,兄弟姐妹们的家书,都是他拆开念给母亲的。读完阮洪文的,“母亲常常大哭一场。”
这些年,同辈人就剩下老哥俩,两人也常常通电话。阮洪文现在一个人住,两家虽都住在省内,见面的机会却不大多。有时,阮洪波坐在长春家里,想着83岁的弟弟可能又在图书馆看书看报,以解寂寞,心里一阵酸楚。这一次,他便在家书内写到养老问题,叮嘱弟弟,买的保健品要用,脚盆要用,“身体康健、吃好睡好、心情快乐,好好养神”。
是什么让两个老人如此牵挂,除了血缘亲情,阮洪波说:“我们一起长大,梳理两个人的记忆,合成阮家人的故事。我们不能活上五百年,但也希望彼此多陪伴,多怀念。”
家书节选:“唯有手足亲,一奶同胞情,心心都相映,有啥话愿和弟弟讲。有啥事愿和弟弟云。我86,你83,都曾教书育人。家书抵万金,团圆节,写封家书为亲人……常与哥哥通电话,想亲人盼亲人,叶落归根时把根寻……”
■56岁于淑芬
常念父母教诲:办法总比困难多
家住长春的56岁的于淑芬一到春节就想念已经过世的父母。她父母年轻时,压力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养。上学后,她常常代笔写信给父母的兄弟姐妹,无非是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赡养费。“要钱的滋味不好受,落笔难啊。”
所以,一说到家书,她常想到的是那些难过的日子,想瘫痪的母亲跟她说:“抖擞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日子比以前好点了,可心里的压力一点没减轻,各种事情,焦头烂额压过来,“我就格外想爸妈,再没人给自己做避风港,再没人能给自己一些鼓励和支持了。”
变故多了,人也时而坚强,时而脆弱。昨天,她给爸妈写了一封短短的家书:
“爸妈已经去天堂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和责任,我们兄妹三人,团结和睦。爸妈的任劳任怨,坚强不息的精神传给我们。哥哥长兄如父,他做到了,妹妹团结友爱,认真做人做事。最幸福的是我,有位知心爱人和帅气懂事儿子。每当我被压力压得疲惫不堪时候,爸妈的形象就会出现我的面前,抖擞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的愿望是做爸妈的好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