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破解】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老有所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随着老龄化快速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除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一个破解的方法,就是养老院要走市场化之路。
【山西省情】山西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山西省老年人口数量十年间大幅增长。
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1.78万人,占总人口的11.53%。相比十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104.53万,占比上升了2.07%。十年间,山西总人口增长了9.98%,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则增加了34.02%,这说明,山西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来自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部门的权威信息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退休后,存款给孩子,拿着工资去老年中心养老,享受标准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是未来养老的方向。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滞后,在养老问题上,存在包括土地、人员、政策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政府需要下大力气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医疗、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案例分析】民办养老院期待国家政策
太原市爱心托老院是一家民营养老院,开办已6年。院长郭世春说,当初办养老院初衷简单,因为父亲病重,自己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感觉难尽孝道,想到如果自己办了养老院,让家中的老人不受罪的同时也能够帮助社会上更多的老人安享晚年,2006年,郭世春夫妻两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有工作,投身到养老事业中。
在太原,除了民政局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院,还存在一些小型的、未登记注册的家庭式简易养老院。与全国相比,太原市的民办养老院相对较少,未形成一定规模。郭世春说:“第一,还是观念的问题。很多人接受不了,一提住在养老院,感觉没面子,不是儿女不孝顺,就是儿女没良心,连自己父母都不赡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观念也在逐渐消退,目前在许多大城市,养老机构都是一床难求,很多北京的民办养老院甚至是必须有北京市户口才有资格入住。太原市近几年接受新观念的人也多了,毕竟每个人都会面临被养老和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第二,利润有限。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福利事业,如果缺乏宽厚仁慈的心,一味想挣大钱,在这个行业是行不通的。2010年,我们爱心养老院亏损十几万,2011年刚刚持平,2012年稍有盈利。近几年,因为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企业运转得越来越顺利。”
目前爱心养老院入住老人有上百位,80%都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工人有40位左右,年龄在30—50岁,都经过了上岗培训,取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护理证。“现在,不少民办养老院长期存在的共同困难是员工招聘。一方面,我们想要责任心强,有经验,最好有一定学历,懂得专业护理知识且能吃苦,能长期干的人;另一方面,照顾老人比照顾婴儿更复杂,需要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的细致护理,工作枯燥,许多病、残、瘫以及植物人和长褥疮老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护工,其中的艰难外人很难感受。”“我们的护工大多数来自农村,经过培训,他们都能很好地承担起工作,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未来我们需要更多懂得专业护理、心理疏导、营养学、护士专业的人才。目前,只能算是初级阶段的无奈之举。”“十八大后,政府十分重视养老问题,开办养老院也成为朝阳产业,省民政厅来调研过很多次,为了民办养老院未来更好地发展,目前民政部门正在探讨规划为入住老人上意外保险,为员工提供免费培训等相关政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我们会一直办下去,直到我走不动的那一天。”
【主题聚焦】土地、资金、人才掣肘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组成。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床位总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保障面相对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存在有的机构“一床难求”,又存在“床位闲置”的现象;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现有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目前待遇不足以吸引更多长期从事养老事业的人才,监管上存在薄弱环节。
土地、资金、人才是市场的基本要素,而在民办养老机构中,这三种基本要素几乎全部是稀缺资源。
第一,资金短缺。作为企业,必须提高利润,才能不断扩大经营,改善养老院的生存条件和服务水平,但由于养老机构的公益性质,还有投资大回报慢的特点,导致社会融资渠道狭窄,受到重重限制。爱心托老院院长郭世春表示,“既然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就应该适应市场经济规则,想要发展壮大除了政府的支持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身的经营,在社会上建立好口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靠自身发展赢得市场满意度,让实力说话,以服务和质量赢得群众的信任,不断扩大经营,真正达到‘一床难求’,使企业运转自如。”
第二,土地问题。目前95%的民办养老院都是靠租房经营,近年来城市租金不断涨价,提高了运营成本,养老院勉强只能称为老年公寓。老人缺乏优美的生存环境和宽敞舒适的住宅条件,服务再好,如果硬件跟不上,对今后的发展也无益。现在极少有企业家能把养老院办成集住宿、饭店、休闲、娱乐、医院、老年大学为一体的高层次疗养院。太原某生态度假酒店负责人陈星荣表示,“配套完备、高层次的养老院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了政策的导向,发展前景良好,企业家们会逐渐把眼光投入到养老行业中,注入大量资金,把现有房产改扩建为养老机构,满足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第三,服务人员水平偏低。只有全社会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完善职工各项保险,甚至有人主张大学开办养老系,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养老事业中,带动就业,不断提升养老产业服务质量。只有繁荣了养老事业,才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朝阳产业中,只有完善了各项政策法规,提高了待遇,才会培养更多的人把养老事业当做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
【专家解读】“制度养老”要代替养儿防老
2012年7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指出,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体系整体水平,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建设。
太原市民政局老年中心副主任陈岩告诉记者,“我国已经在寻求以‘制度养老’代替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兼顾了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使每位老人能够保障最基本生活。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让其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有益补充。”
“我省民政部门正在讨论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的意外保险方案。由于入住养老机构的大多都是失能老人,一旦发生风险意外,常常导致其家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纠纷不断,给入住老人上意外保险,有了保险公司的参与,也可将风险转化。其中保险涉及的人员广,数量多,情况复杂,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当中,民政部门正在与各家保险公司协商。”
陈岩介绍,我省已经建立起高龄津贴制度。到2015年,逐步将我省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部纳入高龄津贴保障范围,制定统一的津贴标准,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计发高龄津贴,实现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两项制度的有效对接,使老年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2004年太原市开始实施向百岁老人发放每月300元的高龄津贴,2009年开始向90—99岁老人发放每月50元的津贴,2012年开始向80—89岁、具有本市户口的低保老人发放每月40元的高龄津贴。”
对于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的供应,陈岩表示,应当充分考虑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需求,将其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于福利性养老机构,可以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免征管理费,最大限度地减免行政性收费。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白平表示,应该推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如果将来大学里可以开办养老系,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那么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就不会太仓促。”
太原市老龄办主任李并敏表示,国家对民办养老机构开办了补助和运营补贴,扶持和鼓励这种半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吸引更多的个人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对省级民政部门批准新建的全省示范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经验收合格后,由省级财政给予每张床位1000元的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由所在地财政按实际入住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
见习记者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