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德化突破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2012/12/12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佚名 [ ]

核心提示 在交通闭塞的偏远村落,这里鲜见青壮年,只剩下不愿和无法离开故土的老人;这里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相对滞后,“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又渐行渐远。德化,这个人口仅31万的山区县,目前已有20多万人外出创业和移居县城,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问题更为突出。他们探索实践“党支部+老协会+互助组”的模式,让我们看到偏远山区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的新路——

抱团取暖自强自助

11月22日,德化县南埕镇许厝村。刚刚下过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雾气沉沉,寒意袭人。

在村部的老人协会里,周文配、周成焕、方送、周炳星、林惜、陈淑珍约好在这里集中。他们平均年龄71岁,作为村“老人互助小组”成员,今天,他们要去看望、帮助92岁的周公清老人。

周公清家距离村部还有一两公里的山路,记者跟随着他们一道前往。崎岖的黄泥路,一踩下去,带上满脚的泥。

“快到了,转过这个山坳就是周公清家。”见记者走得吃力,80岁的周文配扬了扬手上的锄头说。

约走了20多分钟后,记者终于看到了周公清家。

“天哪,这房子都快倒掉了,人怎么还住这里!” 竹林掩盖下的2层木房子,看上去摇摇欲坠,记者忍不住叫出声来。

“这是45年前修建的。周公清老人有5儿4女,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他一个人。”周文配告诉记者,周公清患有高血压,耳朵又聋,腿脚不便,是“老人互助小组”的重点照顾成员,大家每隔几天就来帮他种菜、摘菜、烧水、煮饭、煎药。因为担心刚下雨老人家门前的水沟会堵塞,就过来帮助清理。

说着,几位老人忙开了,挖的挖,扫的扫,疏的疏……

“谢谢大家!”坐在长凳上的周公清用方言告诉记者,多亏互助组的帮忙,不然自己活不到今天。

周公清的话道出了这个村76位留守老人的心声。13年来,因有了“老人互助小组”,村里的老人相扶相助,安度晚年,

互助组的核心人物是周文配。17年前,他从乡镇供销社退休回来,发现许厝村是个典型的“空巢村”,全村75%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只剩下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留守在村里。

“许厝村太分散太偏僻了,又不通公交车,大多数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老人病了不要说身边没人照料,就是要送县城医院,也没人帮忙抬,甚至去世几天都没人知道,太可怜了!年轻人不在,只能靠我们自己,年纪轻点的、身体好点的,帮助年老的身体不好的!”周文配谈起成立互助组的初衷,心里很不是滋味。

1999年,德化县首个以村“老人协会”为载体的“老人互助小组”成立,由村里32位热心老年人组成,周文配任组长。他们按自然村分布情况分成3个小组,与留守老人保持联系,并发给每个留守老人电话联系卡。

家住凤坑角落的梁桃今年80多岁,儿女去世,两个孙子在外打工。6月的一天,互助小组成员来到梁桃家,发现屋里没人,便房前屋后地找,看到梁桃摔倒在后山坡,已不省人事。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回家,联系村里懂医的老人,并马上与梁桃的孙子取得联系。孙子赶回家时,看到爷爷苏醒了,摔伤的腿也已处理好,感动得握着周文配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互助组!谢谢大家!”

周仁杰老人中风,双目失明,生活困难。几年来,互助组成员周仁同坚持每天为他挑柴送水,料理家务。陈锡老人患严重关节炎和骨伤痛,常年卧床不起。70多岁的互助组成员周金凤为他洗衣做饭,上山采药,煎好后喂老人喝。春耕农忙时,互助组成员林惜、黄蓉、陈双等自带耕牛、农具,义务为周成明老人犁田、插秧。周成炬家的后山因暴雨溜方,房屋受损,互助组成员及时赶到,帮忙救灾。

许厝村“老人互助小组”成立13年来,自强、自爱、自乐、自护,老人间有事相帮,有难相助。他们用老弱的双肩,担起了人间道义;用微弱的火花,温暖着人们心坎;用自救行动,呼唤着社会关注。今年初,许厝村“老人互助小组”的做法在全县得以推广,成为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困境的新模式,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德化县还强调基层党支部和老年协会要及时介入。目前,许厝村所在的南埕镇,12个村已全面建立起老人义务互助小组,几个月来,全镇 1563位老人得到互助。

 

精神互助自爱自乐

南埕镇塔兜村83岁的曾棕,是一位失能孤寡老人,住在一间阴暗的老木屋。推开门,房间里弥漫着难闻的味道。记者看到,靠门摆着一张硬邦邦的木床板,老人正瘫躺在床上,身上盖着陈旧的被子,而床前地上一溜摆放着吃喝拉撒用的各式盆子。

门口一张斑驳的木桌,上面放着电磁炉。每天,对门邻居互助小组成员70岁的张振井,都要过来帮她煮饭端饭。

“我们今天给你理发,来,先洗洗头。”塔兜村老人协会会长兼老人互助组组长张大业,带着互助组成员张玉兴来到她家。

“我们村很零散偏远,村落之间的崎岖山路要走1个多小时。要想出门理发,失能老人根本没办法。”张大业掰着手指对记者说,“目前村里还没公共交通,理发要上集市,得雇二轮摩托车,来回50元,加上5元的理发费,理不起哦!”

“你看,理发后她精神多了。再老,身体再不好,也得讲点脸面精神。”张大业指着曾棕告诉记者,城里老人生活条件好,养老设施多,有地方唱歌跳舞,还可以上老年大学;而偏远农村受种种因素制约,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缺乏,情感空虚寂寞。

“当然,现在有所改变。”张大业说,自从今年初成立了老年互助组,留守老人们似乎找到了组织。特别是在上级老龄委的支持下,村老协会购置了麻将、扑克、象棋、电视等娱乐设施;还把每个月的29日定为老人活动日,很受老人们欢迎。这天,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老人们大多会来到村部,参加各种活动。行动不便的老人,则有互助组成员陪伴,免费量血压、理发;大家在一起唱歌、看戏、打牌、听讲座,了解山外的世界。中午,老人们还能享用村里提供的免费午餐。

“每月这一天,我只要走得动,就一定要来参加活动,和大家一起玩玩、聊聊天,很是开心,我们农村老人也要自爱自乐。”在旁的76岁张婆婆对记者说。

如今,在德化,像塔兜村这样的山村越来越多。这些以就近原则成立的老人互助组,因有了党支部和老协会的重视引导,正形成“小事一人帮,大事众人帮”的新风尚,互助内容也从日常生活生产拓展为文化精神生活。

资金保障尚待跟进

“农村是城市的大后方,只有家中老人在乡下过得舒心,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人才会放心。”许厝村留守老人周老汉进城务工的儿子说。

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在乡下要过得舒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老人互助组的行动虽能暂缓一些老人的养老困境,但农村留守老人的政策保障、活动资金和养老服务等问题还未能得以解决。

“我们吉山村用村财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去年每人30元,今年50元;老人节,村里又购买了电热毯、电热饼等保暖日用品发给留守老人。还有好多事想办,因缺乏资金而落空。”汤头乡吉山村党支书赖发露向记者诉苦道。

“我们塔兜村每个月的老人活动日免费午餐,就要花300多元;每年老人节的慰问费,70岁以上的100元,70岁以下的20元,这两项合起来也不少。而我们村里一年只有2万多元经费,根本就不够。有时互助组要帮生病老人买药,连路费都没地方落实。若能设立专项资金,就好了。”张大业充满期盼地说。

“这些善良的老人,唯恐给社会和儿女们增添负担,他们总把自己的需求压到最低。不过,好多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解决的。作为政府不能甩手不管。”南埕镇党委副书记陈祖承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重阳节,镇里通过多方筹措,设立老人互助基金60万元,指派专人管理,全镇统筹;并鼓励各村筹措资金,镇政府按金额20%的比例再给予配套补助。“虽然十分有限,但总算有个良好的开端。”

眼下,德化县正积极探寻努力,发动全社会关注参与,出台政策措施,以进一步突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

责任编辑:熊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