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王小谟:75岁不失棱角

2013/1/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 ]

一位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一位是中国预警机之父,毕生都在为国家做事的郑哲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最终也获得了国家给予他们的最高荣誉——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翻看两位科学家的人生履历和科研成就,我们发现,他们的事业始终都是着眼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谋求国家利益。郑哲敏院士开拓的爆炸力学,就是为了国家需求而设立的学科是“两弹一星”的基础理论支撑。王小谟院士从事的预警机研发,事关国家主权的捍卫,为了战争条件下不被外国人卡脖子,他坚持认为“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这种精神正是最值得如今的年轻人珍视的——选择专业、职业、人生道路时,如果更多是着眼于自身和现实的利益,甚至让逃离基础研究,逃离工科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没有理想的支撑,人生和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最终一事无成。

以爱国的心情为科研的唯一动机,以富国强民为科研的根本目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理想和情怀,郑哲敏和王小谟两位科学家才能在各自并不平坦的人生和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既为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最终也成就了自我。

今天,当王小谟走向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时,不少人猜想,他那份拉胡琴、唱京剧的儿时记忆应该模糊了吧。

毕竟,自王小谟听了家人那句“读国防建设吧”,到他踏上科研道路,至今已经56年了。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上,无数闪光灯照亮王小谟的那一刻,属于他半个世纪以来的科技成绩更是被人们反复传诵——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还有媒体赋予他的诸多头衔——“中国预警机之父”、著名雷达专家等等。

然而,王小谟一开嗓,那份带着扎实戏剧功底的“播音腔”就蹦了出来,人们为之骚动:“这是一个75岁老人的声音吗?”

是的,对京剧的迷恋,王老从未“舍弃”。

回忆小时候学戏的场景,王小谟清晰地记得,在那个待了多年的大杂院里,票友们“咿咿呀呀”的唱腔此起彼伏。中学时,一家昆曲戏院要挑一批年轻人,王小谟被选中了。

不过,在艺术和科技之间的选择上,王小谟谁也没“得罪”,一个是他的终身爱好,一个是他的终身职业。

然而,近些年来,王小谟倒是经常放出些“得罪人”的话,甚至会因为“有个性”、“直爽”惹来一些“争议”。

8年前,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北京代表团中,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的王小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就建议要克服在科学研究上的浮躁情绪,切勿追求短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谟当时话锋直指科技体制,称“要从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入手,才能推动科研健康发展。”

在两院院士中,就是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也不乏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但王小谟的履职方式却颇具个性。

至少,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只在科技领域谏言不同,这位“学问最高”的代表群体中的一员,还会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并颇有“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10年前的一次两会上,王小谟揪住“两院”报告就是一连串的问责,他称报告里面列举出很多数字,说明“两院”做了很多工作,具有说服力,但是,“要做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此”。

王小谟发言道,对于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加大审理透明度和报道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实情并受到警示教育。

当然,这样的“敢言”和“个性”,也让王小谟尝到舆论的苦头。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让人们看到了国家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研制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王小谟主动请缨,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要求自主研制预警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一经提出,迎来的不是技术上的挑战,而是受到了一些质疑。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这句话后,王小谟不再发声,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干活儿”去了。

再一次公开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月1日的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有人看到,看台上的王小谟“流泪了”。

王小谟选择的逻辑很简单,他只想要属于科学的答案,却从不愿意随波逐流。

1986年5月,当德国青年鲁斯特驾驶轻型飞机直入苏联,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一的地面雷达防空网后,苏联被吓到了,中国同样被震惊了。

低空防御雷达成了一个必须拿下的科技。

那时,已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38所所长的王小谟跃跃欲试。然而,国家并没有把低空雷达的研制任务交给38所。

王小谟没有就此放弃。“不让我们做,我们针对国外出口行不行?”

看似不合组织口味的这一招,却用成果打败了美国、俄罗斯的雷达,并以国际价格卖给了不少对技术要求很“刁”的国家。王小谟和团队也因此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他领了一个更大的奖。人民大会堂里,面对前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他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微笑着握手。

王小谟总是对年轻人青眼有加。这位曾经的中国预警机系统总设计师,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在这一重要领域的事业传承有望!

梅派票友王小谟是幸运的,他从中国科技界那里得到一个最高奖励,而他留给中国科技界的则是一批可以创造未来最高科技成果的后备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