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棚里的“家”
冬日雨雪欲来的湖北宜昌,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寒意。在宜昌市中南路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工棚,是谭学军和母亲刚刚收拾好的“新家”。过去3年时间里,他和母亲的“家”就在一个又一个工棚或临时住处之间流转,他也如蜗牛一样驮着母亲在城市里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
“搬家”后的第一件事,谭学军就将取暖器打开了,天气寒冷,薄薄的板房根本无法抵挡屋外的寒气。双手无法伸展以及双腿没有知觉的母亲,在寒冷中长期躺坐着,很容易生冻疮。实际上,今年气温陡降后,母亲臀部已长了褥疮。
3年前,谭学军与妻子离婚后母亲没人照顾,他将母亲从秭归老家背出来,开始了背母打工的生活。
“其实,这样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在谭学军看来,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至少有了一个住所!”
在谭学军眼中,这一间板房解决了他的全部难题。当然,这是老板特意优待他——他可以使用取暖器这一类高用电量的电器,能够自己生火做饭,甚至,母亲还可以享受一个“单间”。
记者目睹了这个“单间”的窘迫:一张高低床,下面铺着母亲的被褥,上面堆放着杂物,屋里几件家具异常简单,两个板凳,一张小桌,都是谭学军从外面捡回来的。两把椅子横在床铺与屋板之间,椅子中间的空隙中放着一个马桶,这是白天谭学军上工之后,母亲自己“方便”的地方。
“我原来是想在床板上打个洞,可现在是冬天,还没来得及弄。”谭学军这样解释屋里的简易厕所。在谭学军上工的时候,母亲只能从床上依靠双臂的力量慢慢地挪到两张椅子边,再依靠椅子的支撑完成大小解的全部过程,马桶中的秽物谭学军一得空就会回来清理。“工棚不隔音不隔味,放时间长了,怕工友们会说闲话!”
虽然简陋,谭学军觉得这间板房的条件又上了一个“台阶”。此前,他在宜昌猇亭工地里的家是一个8平方米左右的泥砖工棚,里面摆放了两张单人床和一个放着锅碗瓢盆的小桌子后,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从石棉瓦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天空,晚上也能躺在床上数星星,晴天的灰尘、雨天的雨水,都是这个“家”必不可少的伙伴。
尽管生活艰苦,但谭学军从未想过放弃。当他12岁那年父亲与母亲离婚离开家后,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与母亲一起撑起这个家。1985年,当准备上房顶打谷子的母亲意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伤后,15岁的谭学军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
“漂”在工地
日子虽然艰苦,但还可以勉强支撑。可2009年妻子与他离婚后,一道难题再次摆在了谭学军面前——母亲身患重病,儿子还在上学,他如果外出打工母亲就无人照顾。于是,他决定回到老家一边种田一边照顾母亲。
2009年春节后,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自己一直跟随的重庆老板苏恢立时,苏恢立被感动了,当时就对他说:“你回去种田,养得活一家人吗?这样,你先把你妈接过来,住宿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就这样,母亲兰秀远被谭学军接到工地上,老人刚刚接过来的时候,确实有些手忙脚乱。谭学军告诉记者:“工地上凌晨4点多就要上工,中间还得回来伺候老人,给她穿衣服什么的。做好这一切后又要赶到工地上干活。”为了不吵到母亲,谭学军每天起床都不开灯,为此没少被门框撞到头。
每天早上上工前,谭学军会把馒头之类的干粮放在母亲枕边,母亲醒来后就可以吃到早餐。中午收工,他也会一路小跑回家为母亲做饭。母亲无法自己吃饭,他都是在伺候母亲吃饭后随意扒上几口冷饭就赶回工地干活,晚上收工后,他又要快速地踩上自己那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赶到附近的菜场买来当晚和第二天的菜。
在工地干活,趁别人休息的一点时间,谭学军总是跑回“家”看看,不是清理大小便后的秽物,就是照顾老人吃喝,有时还将母亲抱出门晒晒太阳。为此,谭学军常常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既定的工作。谭学军学历不高,在工地上只是在泥瓦班做事的杂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得干,为了照顾母亲又不影响工期,他常常要付出更多的体力。
当然,在母子俩看来,最为辛苦的莫如搬家了,“西陵二路、中南路、宝塔河……”兰秀远老人扳着指头,数着这几年在宜昌搬过家的地点。不停搬家的经历,让母子二人记忆深刻。
2011年农历正月十六,春节长假才过了几天,由于工地完工,谭学军要将“家”从西陵二路搬到位于中南路的工地。从西陵二路居住的6楼工棚搬出来,楼上楼下全靠谭学军一个人搬拖。
“我妈的床铺特殊,到一个新地方首先得把床铺弄好。”谭学军说,完成整个搬家的过程,需要花费1天多的时间。
背着下半身无法动弹的母亲爬楼,是谭学军最难的时候。由于兰秀远老人下肢僵直,无法弯曲,一旦脚触碰到楼梯台阶,就会疼得直冒冷汗,谭学军不得不将母亲背着,然后小心地倒退着下楼。
那次从西陵二路搬家的经历让谭学军印象尤为深刻,6楼、5楼……他一步一步倒退着挪动脚步,下到3层楼以后,大冷天里谭学军已经是汗流浃背。
到了新住处后,谭学军和母亲两人都累得不能动弹。因为搬家的颠簸和劳累,老人的腿会颤抖好几个小时,谭学军就帮母亲捶腿按摩。老母亲对儿子说:“在你身边我心里舒坦,以前在老家,每天晚上连关门都要邻居帮忙。”
像这样的搬家场景,谭学军和老母亲每年都会经历几次,“我不累,只是苦了我妈。”谭学军经常这样自责。其实,他和母亲都记得当年从老家出来的情景,崎岖的山路上洒下了谭学军的汗水和母亲的泪水。因为路途艰难,几年来,母子俩都没有回老家过年。如今,谭学军更希望年事已高的母亲能在城里有一个安稳的地方养老。
背母打工背后的养老无奈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谭学军背母打工的经历经过当地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就表示,“谭学军背着瘫痪母亲进城打工的事迹感人至深,值得全社会尊重和学习!”
事实上,在赢得社会褒扬的背后,谭学军也有自己的无奈。在母亲无人照顾的时候,他曾想过将母亲送到养老院,但他发现这个愿望并不现实。“我找过县里的敬老院,但人家说我母亲有后人,不是孤寡老人,不属于他们的接收范围。去私人办的养老院,除去要交一笔不小的费用,母亲生活无法自理还得请个护工,一算下来,我每个月打工的钱全部贴进去还不够!”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让谭学军最终决定背母打工。
尽管如今背着母亲在工地上辗转漂泊,但谭学军心中依然有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在城里有个家,母亲可以在这个家里养老,不用再跟他在工地上颠沛流离。
但谭学军的这个梦想遥不可及。虽然他的收入已经从曾经的一天五六十元涨到了现在的120元,可距离买房的梦太遥远。而一旦没有工程做,可能断了他养活母亲和儿子的收入来源。
武汉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周运清指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大力弘扬。近年来,辞职照顾母亲、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感人事迹不断见诸报端,我们在收获一个又一个感动的同时,也读到了一个群体背后的无奈。这同时还说明,我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重视的地步。如今,伴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双重因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重病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对像谭学军家庭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加快养老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先考虑一些亟待解决的特殊情况,让百姓真正无后顾之忧。
而对脚穿一双单鞋的谭学军来说,他最大的愿望是这几天发了工钱之后,给母亲买双新棉鞋,因为这个冬天特别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