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一名失独者的生活范本:儿子被误杀至死未获赔偿

2013/1/5 来源:新浪网 作者:佚名 [ ]

失独者王宝霞之死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文/图 发自武汉

核心提示

失去唯一的儿子后,武汉市民王宝霞很快成为了孤寡“老人”。

2004年,因卷入一场纠纷,她19岁的儿子林小旭被“误杀”。之后,王宝霞下了岗,又在2010年离了婚。丧子加病痛的折磨下,她曾企图喝老鼠药自杀,幸好被一群同命人救下。

2012年8月,52岁的王宝霞因病需要手术,但术前,医院却找不到一个可以代表家属签字的人。最终,是王宝霞所在社区派出一个负责人签了字。2012年8月6日上午,王宝霞被推进了手术室,但次日,她被送往了武汉市殡仪馆。一直等候在医院门外的200多名失独者,未能与王宝霞见上最后一面。

生活带给王宝霞的苦难数不胜数,但所幸她生前获得了来自同命人的温暖,在幸与不幸之间,王宝霞成为失独群体的一个标本性人物。

近日,《法制周报》记者在武汉,见到了一群与王宝霞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他们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生活迥然生变。有的将自己封闭多年,有的搬离了居住多年的城市,有的“出门超市,回家电脑”,不过最让他们担心的是医疗和养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失独家庭或已达数百万。这些失独者大多人近暮年、意外失子(女)、不可能再生育,他们孤立无援,有的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他们的后半生该如何安放?本报即日起推出“情系失独者”系列报道并发起微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这一特殊群体更多关爱。

●2004年,王宝霞19岁的独生子林小旭被人“误杀”。法院判决施害人赔偿15万元,但直到王宝霞去世,这个赔偿一分钱也没有到位。

●“想想”等同命人来到王宝霞家探望时,王宝霞仰躺在床上,腰和腿都用绳捆着,防止滚下来,两条腿很细很细。

●医生:“谁是病人(王宝霞)家属,来签字!”失独者:“我们都是她的亲人!”

王宝霞与她的失独者群友

2012年12月25日,武汉,雪飘然而下。

失独者“想想”(网名)把“怀旧”、“踏雪红梅”(均为网名)等群友聚在一起,讨论两个议题:一个是关于到北方去过年的事,另一个是集体回忆“寒露”(王宝霞网名)生前的点点滴滴,接受《法制周报》记者的采访。

雪带来了寒冷,室内的气氛同样僵硬。

身材高大的“怀旧”失去唯一的孩子以后,妻子也抑郁成疾,于两年前离世。“怀旧”从此不再在家中生火做饭,而是每日到附近的一家小饭馆解决饮食问题。这天,他将群友们领到这家被他称为“食堂”的饭馆,点完菜后,还叫了一瓶白酒,他给“想想”倒了一杯。

“想想”除了喝酒还抽烟。1959年出生的她,世居武汉,和丈夫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中层干部多年。失独以前,别说喝酒抽烟,就是外出应酬,“想想”都特别讲究,那时候的她认为保持良好的气质也是一种素质。儿子离世后,想想学会了抽烟喝酒,她说:“主要是一种麻醉作用。”

另外5个群友没有抽烟,也没有喝酒。“今天的主题是回忆王宝霞”,大家开始想起他们这个苦难的姐妹,并尽量回避触及自己的伤痛。

最早认识王宝霞的是失独者熊宇凤。“当时就觉得她有点驼背,其他也没有感觉什么异样”,熊宇凤回忆说,2006年的一天,她在参加“连心家园”(一个注册的失独者社团组织)活动时,与王宝霞相识,“她给我的感觉就是不爱说话,总是静静的。”

在熊宇凤的印象中,此时的王宝霞或许已经离婚,并从武汉市粮食局某下属企业下岗。失独者的悲怆境地,让王宝霞在凄惶无助的同时,又没有了收入来源,丈夫绝情出轨的再次打击,让这个望五的女人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她成了一颗真正的“苦果”。

独子被“误杀”没拿到一分钱赔偿

2004年是一道分界线。之前,王宝霞是幸福的。

失独者朱花华告诉记者,王宝霞并不天生就是苦命人,至少在2004年以前,她不是。

朱花华说,王宝霞与丈夫育有一个小孩,名叫林小旭,懂事,孝顺,仗义。2004年的一天,19岁的林小旭被同学叫去“帮忙”被“误杀”。

“当时,他(林小旭)一个同学的母亲在社区某超市,与超市老板发生口角”,朱花华回忆说,林小旭赶到该超市后,刚刚进去,超市的卷帘门便被关上了,“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结果是,林小旭被人割了喉管,他的同学也受重伤。

此后,漫长的司法过程,让王宝霞夫妻承受着巨大的创痛。“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到底谁是真正的凶手,一个未成年的小孩承担了全部的责任,但我们怀疑事实不是这样,担责任的小孩没有坐多久(牢)就出来了”,朱花华说,后来经过几轮审理,法院最终作出判决,要求施害人对受害人家属支付15万元的赔偿,但直到王宝霞去世,这个赔偿一分钱也没有到位。

朱花华告诉记者,此后,王宝霞在近7年的时间里,跑了很多部门,但最终无果。

和很多失独者一样,王宝霞开始寻找来自同命人的温暖,以驱除那无法言说的冰冻际遇。

丧失独子5年后,在武汉市中山公园参加“遥望”群(一个失独者QQ群)的聚会时,王宝霞认识了来自另一个失独者QQ群的群主“想想”,从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王宝霞的遭遇成为想想肩上的重担。

“她的退休工资只有1100多元,尽管她拥有一半的房产,但为了避免尴尬,她每个月要花六七百元到外面租房住,还要吃饭看病,钱根本就不够花。”“想想”告诉记者,但王宝霞轻易不开口向她求助。

“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群友们到我家来看我(当时因腰椎疾病在家休息),她也来了。”“想想”说,王宝霞这次破例对她说,自己背痛得厉害,又没有钱去看病,不知道怎么办?“想想”除了安慰王宝霞外,当即答应第二天就去武汉市有关部门反映她的情况。

第二天,“想想”、朱丽华等群友一起来到王宝霞家,此时,王宝霞仰躺在床上,腰和腿都用绳捆着,防止滚下来,两条腿看上去很细很细。

“我当即就给武汉市有关部门一个姓李的主任打了电话,说了王宝霞的情况。大约一个小时后,社区来了3个人,1个主任,1个计生干部和1个拍照的人。”“想想”说到这一幕时,脸上露出气愤的神情,一个星期后,她接到王宝霞的电话,被告知“仍然没有人带她去看病,疼得非常难受!”

“我再次给李主任发短信,不久后,街道派了几个干部到了王宝霞家里,确定了到武汉市某医院看病的方案。”“想想”告诉记者。

同命人的善款,让她泪流满面

初步检查后,医生告诉想想,王宝霞是因为脊柱畸形压迫神经系统导致的疼痛难受,可以通过做手术彻底解决。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巨额的医疗费从哪里来?“想姐,我没钱,怎么办?”王宝霞再次露出为难的神色。

“想想”决定通过向同命人发出募捐号令,希望得到全国失独者的帮助。7月26日,“想想”起草了一个动员令,分别在“同心园群”、“中国失独者家园群”、“星星苑养老群”、“我们相聚在这里群”等以失独者为成员的QQ群发布。

“星星苑群有个网名叫‘寒露’,真实姓名叫王宝霞的群友,武汉人,自己没有亲人,年少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严重脊椎弯曲,2004年儿子被人误杀,至今此案无果,2010年因感情破裂王宝霞与丈夫离了婚,每月仅靠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日,因无力缴纳日益高涨的房租不得已搬回前夫家和其各住一半,现‘寒露’病情加重,行走不便,经医院确诊必须马上手术,不然极有瘫痪可能,但是‘寒露’实在拿不出需要手术的费用(除医保外自己必须准备2万~3万元,医院同意减免部分费用),如果瘫痪,‘寒露’将来怎么办?我提议看在同命人份上,大家帮帮她吧,你们拉她一把,就是救了同命姐妹的生命啊!谢谢了!武汉想想准备派专人管理此款。”这是“想想”动员令的内容。

感动迅速蔓延,当天晚上,王宝霞的银行账号就收到了全国失独网友的捐款1.6万余元。几天后,一个北京同命人网友个人捐赠3万元港币。经事后统计,王宝霞先后开通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两个账户共收到善款48761元。

拿到善款后,王宝霞不止一次当着想想等群友的面,表达对全国失独者的感激之情。“每次提及时她总会泪流满面!”“想想”说。

“我们都是她的亲人”

2012年12月29日,“想想”给记者发来的两个文档显示,王宝霞生前募集的48761元善款并没有用完,经过群友们一致见证,这48761元善款的最终去向有明晰的记载。

去向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其一为办理王宝霞身后事所发生费用,共计2935 元;其二退还捐款人36160元;其三转赠同命人湖南失独者“诚诚妈妈”9666元。

除了清晰地理清全部善款的去向外,对王宝霞生前的“遗产”,群友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寒露’生前银行卡上尚有余额 3840 元,再加上她所在区汉阳区曾送给她 1000 元困难补助,总计4840元,我们另加 160 元凑成整数5000元,交给了她的前夫。”

但住进医院后,王宝霞的遭遇并不像处理好心人善款的过程那样清晰。在想想等群友看来,站着走进医院的王宝霞,就在她们关注的目光中消失了,一度去向不明。

“想想”回忆道,8月4日,医院通知手术,8月5日,王宝霞默认由社区指派的“邻居”签署同意做手术的文件,8月6日上午进入手术室。

“我们这些同命人早上6点多就到了医院,看着‘寒露’进了手术室后,我们一直在外面等着,当时说好是下午4点左右就可以做完手术出来的”,“想想”回忆道,到了下午6点半的样子,一个“脸色发白,腿还在抖”的医生出来对大家说,“对不起,手术可能有点问题。”

“到了晚上9点,‘寒露’还是没有出来,但有工作人员控制着电梯,谁也不许进去,后来就有人看到她被送到重症监护室去了”,“想想”称,晚上9点30分左右,医生出来喊,“谁是病人家属,来签字!”“我们都是她的亲人!”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从手术室拖下来就是个死人了!”“想想”告诉记者,她清晰地听到了医生这样的说法,但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医院才正式宣布王宝霞死亡的消息。当天晚上,武汉约200余名失独者同命人赶到医院,表达对王宝霞命运的关注。

但“想想”等群友最终没有在医院见到王宝霞最后一面。这群失独者极力寻找王宝霞的去向,几天后才知道,事发次日,王宝霞就被以“孤寡老人”的身份送往殡仪馆,走完了她凄惶的人生。

(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关注失独者,就是关注民生微幸福

——本报发起“情系失独者”微公益活动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朱春先 发自武汉

每看一眼这张照片,失独者潘教授一定会在心里痛一次。潘教授用保鲜膜覆盖在一个纸碟上的半片馒头,被摄影者拍成照片,登在一本名叫《旅伴》的火车杂志上。被无数旅客翻过的这本杂志,登有这张照片的这张册页上,有一滴泪痕已经发黄。

巧合的是,《法制周报》记者从江西南昌采访完“江西农大原副校长廖为明酒驾事件”回来的旅途中,正好翻到了这本杂志的这张册页,眼前便浮现酒驾事件受害人之一杨菲父亲杨维国泪眼婆娑的脸庞。因为一起意外的酒驾事件,大学教师杨维国夫妇成为中国众多失独者中的新成员。

中国失独者,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群体,一个近几年来才慢慢成形的新词汇,却已实实在在地牵痛着人们的灵魂,他们大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人近暮年、意外失子(女)、不可能再生育……更令人揪心的是,一些女失独者在失去生育能力的同时,男失独者却因仍有一定的生育能力而选择离婚再娶,给女失独者带来二次伤害。

一位失独者在受访时说,女儿走的那一天,我的人生也就走完了。这种心境代表着大部分失独者群体的心态,他们在失独以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亲人、朋友、邻居往来,甚至选择逃离曾经生活过的城市。

在失独者中有较大影响力,一直主张为失独者修法的辽宁失独者“笛妈”说,为了避免触景生情,女儿过世后,她从居住了几十年的沈阳搬到了省内另一个城市,但每到过年,她还是会拖起行李箱搬到外面去住。

另一受访的武汉失独者,祖籍湖南湘潭,失独以后,曾有整整两年时间没有下楼。两年后,开始下楼,但亦为晚上10点以后。他告诉记者,自己因为内心的无限伤痛,无法面对他人而选择逃避。

更多的人则会在节假日,尤其是过年的时候,选择离家出走,“别人都在团圆,我会触景生情,难抑悲痛!”

55岁的武汉失独者杨利珍回忆说,刚刚失去儿子的那几年,每天睡到两三点钟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哭醒,一旦哭起来就止不住,丈夫只好起床关门关窗,以免影响别人休息。(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

53岁的失独者涂丽华说,丈夫无法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出来,经常呆坐几个小时不动。失去儿子后的第一个春节(当年其丈夫的父亲也去世),家里准备为两位亡人请亲友参加“新香”仪式,用一个大锅烧水卤菜,“那天,他一个人在家,等我回家的时候,满屋子的雾气,我一看,大锅已经烧穿了”,涂丽华说,他并没有责怪丈夫,但却感到了害怕!此后,涂丽华认识了一个骑自行车远足的朋友,介绍丈夫认识了这个朋友后,丈夫骑着自行车,先后去过西藏、福建等地。

“出门超市,回家电脑”则成为另一些失独者生活状态的完整写照。55岁的杭州失独者沈亦如曾对采访她的记者说,“最怕过节。女儿走了以后,我就每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打到凌晨三四点,醒来接着打。脑子不能空下来。不敢想后半生,老无所依让人感到绝望。”

除了心境上的变化外,就医难与养老难成为摆在失独者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前述湘潭籍武汉失独者告诉记者,有一次两口子都生病,睡在不同的房间里,都想要口水喝,结果两人都动不了,“这个时候,如果有个人在身边该多好”。

如果说喝水问题只是巧合的小概率事件的话,做手术需要家属签字时所遇到的尴尬,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困境。(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失独者怀旧对此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害怕。“在这个世界上,我上无父母,下无妻儿,没有人会帮我签字的。”

而一些上了年纪的失独者希望住养老院度过晚年,却屡次被拒。一位大学教授已经75岁,“前两年他跑了好几家养老院,却都因为没有子女签字,缺少担保人,至今没有养老院肯收留他。”某媒体记者在描述这位教授的困境时如是说道。

种种迹象表明,失独者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失独者之痛,已经实实在在地敲击着我们的痛感神经。

所幸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失独者表达了关注,如北京市就推出了“暖心计划”,每年为每位失独父母出资2800元,购买养老和医疗保险。国家计生委也表示,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助。

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自觉行为。

继推出“关爱抗战老兵”跨年系列报道之后,《法制周报》从今天起,再次推出“情系失独者”系列报道,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这一特殊群体更多关爱。刚刚获评《方圆》杂志“全国年度精英律师”称号的公益律师陈平凡倾情加盟爱心行动,对全国各地有需要的失独者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责任编辑:zsai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