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养老金的新闻有点“喷发”的架势。先是有媒体报道,养老“并轨”、延长
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等问题仍处在研讨阶段,目前还谈不到出台政策。接着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洁称,2009年我国曾提出在6省市试点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并轨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但由于相关人员退休待遇水平会大幅下降而受到重重阻挠,并轨没有实际启动。日前,有官员又表示,希望职工和居民参保者在有能力时先自愿增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举凡改革,说白了就是一个利益调整分配的过程,养老金改革也不例外。它不但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还涉及机构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分配、财政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利益博弈乃至遇到“重重阻挠”都不意外。但让笔者“意外”的是每每论及养老金改革,“减法”思维一直甚嚣尘上,“加法”思维往往暗淡无光。
不是说“养老金支付能力”有风险了吗,各种主意就来了。可不管是“延迟退休”的说法,还是“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观点,甚至还有“以房养老”的妥协之策,乃至“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这样的馊主意,都曾引发广泛争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对策做的都是“减法”——“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延迟退休”意味着多交养老保险费而少领养老金;“以房养老”有点回避政府养老责任的意味;“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的说法更是轻率无稽。说白了,这都是让民众“吃亏”的买卖,有谁会坦然接受呢?
作家刘墉讲过一个“给糖哲学”的故事:小孩去商店买糖,总喜欢找同一个店员,因为别的店员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称,再一颗一颗往回扣。那个店员就比较可爱,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一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别,但一般人却都喜欢后者,因为人家做的是“加法改革”,谁喜欢看着近在眼前的美好一点一点地减少呢?我国自2005年起连续八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一政策收获了一片赞许之声,因为这个政策做的是“加法改革”而非“减法改革”。
社会福利改革,还是应该多一些“加法”思维。像养老金“并轨”,更应该是将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水平作为重点,使其达到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同等的退休福利,而不是“削足适履”,冒着“重重阻挠”的风险降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水平以实现“并轨”。有媒体说养老金改革遭遇“逢改必骂”,那是因为事实上往往“逢改必减”,动了人家的奶酪。不妨试一试“逢改必加”,看看是不是会少很多骂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