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关养老改革的“共识”被辟谣了。之前,坊间盛传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在闭门会议上就养老制度改革达成了多项共识,包括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而后,新华社消息称,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澄清,“多部门就延长养老保险缴费等达成共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尽管官方及时出来辟谣,但是互联网上人们奔走相告,微博上质疑丛生、猜测蜂起,养老改革一时间成为热点话题。其实,无论是打破“双轨制”,还是多缴多得,但凡养老话题一出,都能引发社会热烈议论。毕竟,生老病死人皆不免,养老攸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虽然“闭门共识”已被证伪,虽然适当延长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也并非那么骇人听闻,养老保险15年的缴费年限与一些国家的35年、37年、40年相比,也确实有延长的空间,但是延长缴费年限消息一出,仍然激发了更多猜测:是不是养老金发放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要让大家多缴费来弥补这个缺口呢?一个乌龙消息,勾出了社会的真实忧虑。
这也再次说明公开论证的重要性,即便是再好的初衷、再周密的设计,如果公开的信息不够充分、决策的过程闭门造车,也会在舆论上激起猜测、遭遇被动。正以为此,无论是李克强要求打造“透明政府”,还是国务院最近要求进一步回应社会关切,都是强调政府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就拿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一议题而言,如果适当延长年限不是为了堵住亏空,就应当理直气壮地把理由列出来、向公众讲清楚,“闭门共识”只会激发更多负面猜想。
假消息折射真忧虑,为政者应该从舆论反应中读懂群众期待。显然,人们担忧的焦点之一就是多缴多得,且不论每多一年可在原有应得养老金的基础上仅多计发1%”,这“1%”既跑不过CPI,甚至比银行利率还低;单以当前风声鹤唳的未来预期而论,恐怕多缴多得不那么容易说服公众,还需要政府更多的制度保障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更何况,矛盾有主次,改革有先后,与延长缴费年限相比,养老“双轨制”改革应该是养老改革的主要矛盾,也是社会公众“公平焦虑”的主要方面。显然,问题早已存在,但是改革的过程不能压缩。无论“双轨制”如何并轨,改革的过程都应该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公平,让最大多数人老有所依;一是公开,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应该充分吸纳民意、公开信息,实现“顶层设计”与“底层意见”的良性互动。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随着中国日益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必然会越来越热。从延长缴费年限的舆论风波来看,养老改革拒绝“闭门共识”,它需要公平作为底线,也需要公开取得信任。
(李克济,海外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