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刊发的《专业
养老护理员“非常紧缺”》的消息,引起读者关注。连日来,记者对本市部分国办、民营养老机构进行蹲点调查发现,工作繁杂且压力巨大、待遇相对较低和专业能力缺失,是导致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的三大主要原因。
“从7:30到20:30,一共22个护理流程,平均每35分钟就要为老人进行一项服务,工作内容繁杂,不少护理员下班回家后,累得连话都不想说。”市失智老人康复中心办公室主任赵领军告诉记者,由于绝大多数失智
老人处于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状态,护理员还要时刻打起精神,以防老人出现磕碰、噎食等意外情况,承担额外的心理压力,这让不少应聘人员望而却步。“中心一期共有床位300张,但入住的老人只有50多个,不是报名的老人少,而是养老护理员暂时招不来,目前只有20多名。”
天颐和养老院是本市成立较早的民营养老院,目前全院入住近500名老人,已经基本满员,共有100余名护理员。“护理员的月薪,算上保险近4000元,却仍然难以留人。毕竟,稍有工作经验的家政保姆,每月收入大概也是这些,每逢年节工资还上浮,压力和工作量也低。”院长王淑洁告诉记者。
今年51岁的护理员张大姐是鹤童养老院的骨干之一。然而她告诉记者,自己三年前还不是这个状态,“我之前曾经辗转在两家养老院工作过,那里的老人对我都挑挑拣拣,当时感觉老人不好‘伺候’。后来到鹤童,上岗前先经过了系统培训,才知道不是老人挑剔,其实是自己不懂护理技巧。”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养老机构在人员上岗前,都缺失了专业培训的关键一环,因而导致从业初期技能缺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最终造成人员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