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了45岁生日的陈勇,开始为养老问题焦虑起来。靠做点小生意,陈勇积累了一些财富,手上有一个商铺两套房产,本来想着靠租金解决养老问题。去年,他动了一个颈椎的手术,前前后后花了30多万元。这让他意识到,一场大病可能会打乱他原有的养老计划。于是,他试着去接触原本有些排斥的保险产品。
什么样的人正在或需要考虑养老这个问题?有一个说法是,63年出生的人加减7。也就是说从1956年到1970年出生的人,已经被纳入养老市场的视线。他们具备更为开放的养老观念和相当的经济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接受更为多元化的养老方式。
面向30-50岁的中年人群,记者做了一份微型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56%的人有过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焦虑。那么,我们到底需要准备多少钱来安享晚年?用什么方式来准备这笔钱?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了这块巨大的“银发蛋糕”。新的养老产品不断涌现,比如首款15年期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主题基金、新型信托型养老金产品等。新产品与不动产、养老险、银行储蓄这些传统方式相比,哪种方式更适合累积养老资金?
现象直击
国人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
在于“防老”,
有人说1000万元养老也不够
我们需要多少钱养老?
根据央行2013年第2季度储户网络问卷调查情况,约46.2%的居民偏向储蓄,这个人群不乏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储蓄的动因则是为了养老。那么,我们到底要存够多少钱才能安享晚年?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的教授钟伟曾抛出一个惊人的观点: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千万元竟不够养老,钟伟给出的解释是通货膨胀,让一个人少壮时候积攒挣下的钱,老来不足以安度晚年。
当然,这个观点遭到了多方质疑。有保险专家指出,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是多少,无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因此这个千万元不足以养老的观点没有意义。一般来说,退休之后的每月收入达到退休前月收入的60%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前提是,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
如果说千万元的养老金只是某个学者的推论,那么一些银行机构的调研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汇丰中国前不久发布的全球退休生活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内地,每年平均需要约16.61万元的退休收入才能确保舒适的退休生活。调研也同时显示,中国内地受访者预计退休生活会持续20年,相应的退休储备并不充足,平均只够10年之用,还有10年的缺口。而从退休储备的年龄来看,国人平均从29岁开始为退休作储备,这一年龄晚于全球平均年龄(26岁)和亚洲平均年龄(27岁)。
显然,对正在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中年人而言,预备养老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为自己准备这笔不菲的养老费用?
市场新动
收益紧盯定期利率,追求稳健
银行理财产品的“养老牌”
靠不靠谱?
在记者的调查中,大家在选择何种方式规划养老时,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占比最高,达21.5%。但是,什么样的理财产品符合养老这个需求?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以来,一些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养老概念的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推出首款15年期的养老主题理财产品,华夏基金携业内第三只养老概念公募产品登场;“长江养老英大电力信托型养老金产品”、“海富通昆仑信托型养老金产品”等新型养老金产品陆续获批。
以往的银行理财产品最长不超过3年,对于长期的养老需求而言并不那么匹配。于是光大银行开发了首款15年期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基准收益率为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2%,每月开放一次。
“客户可以选择红利再投或者现金分红,如果是红利再投的模式,相当于每月复利计息,长期下来的收益还是有优势的。”光大银行杭州分行零售业务部的金旗算了一笔账,如果一次性投入10万元,选择红利再投,以5%的年化收益率测算,15年后投资者可以拿到21.14万元。
基金公司也同样看上了养老这块蛋糕。7月18日,华夏基金旗下首只定位于个人养老的基金产品发行,以一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2%作为业绩比较基准。这是国内第三只养老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
收益紧盯定期利率、追求稳健,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的共同特点。
专家提醒
养老的事必须从30岁开始谋划 一份养老保险难保一辈子
如果在45周岁时买一份养老险,希望在55周岁退休时,能每年拿到10万元的养老金,我们需要怎样的投入?
信诚人寿浙江省公司的资深保险顾问孙群亚告诉记者,她之前给一个45周岁的客户做过一份养老规划,从45周岁开始买一份养老险,每年投入26万元,连续交10年,到55周岁退休时就能每年拿10万元,在80周岁时可以一次性拿50万元,保险合同就此终止。
“如果这个客户提前开始规划养老,他需要付出的保费会少很多。”孙群亚说,买养老险年纪越轻越便宜,一般来说,30岁之后就可以考虑养老问题了。
不过,如果你这一辈子就只有一份养老保险,依然是不够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可以花掉辛苦积攒的养老储备。孙群亚的建议是,首先要有意外险和重疾险,在这两个保障到位之后,才需要去考虑购买养老险。
对此,浦发银行杭州分行财富管理的总经理郭剑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医疗等支出的不可预知性,将极大地影响养老规划,因此在养老规划中,必须考虑如何防范疾病风险。
风险预判
解不开的不动产投资情结 未必靠谱的“以房养老”
事实上,像文中开头所提到的陈勇这样,认为有房在手养老不愁的人并非少数,中国老百姓对不动产的投资情结依然很深。
在记者的抽样调查中,被调查者在做养老规划时,不动产的养老模式依然是占比最大的选择项。
不过,银行理财专家对这样的养老方式并不赞同。金旗这样分析,目前住宅的租金投资回报率大约只有3%,商铺的租金投资回报率高一些,在3%-5%左右。而目前五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4.75%,有些银行还能上浮。而且,“以房养老”还有一个最大的风险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后,房子是否会出现贬值。
前不久,一个号称流行欧美几十年的“以房养老”模式引来不少口水。这种“倒着按揭”的模式是这样操作的:当你年老退休时,将住着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或者银行等机构,每月从这个金融机构领取一笔养老金,过世后房产就归该机构所有。这个让不少人憧憬模式是否能嫁接到国内市场?
郭剑认为,这样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至少目前没有金融机构能推出这项业务。房价走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万一未来房子贬值,金融机构难以控制风险。
一半以上调查者对养老有焦虑感
养老设计仅有“基本配置”水平
养老焦虑提前来袭
担忧通货膨胀、感慨没有好的投资渠道、计划靠退休金养老……昨天,本报就“养老规划”话题发起了一次微调查。
通过分发邮件、填写调查表等方式,共收回50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 36%的调查对象是私营业主,12%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科教文卫领域则占了10%。他们的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占了90%,40岁-50岁的仅10%。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者居多,占了54%;10万元-30万元,占32%;50万元以上,占6%。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56%的调查对象对养老问题感到焦虑。其中,关于“目前养老体系和养老保障还不够完善”是最大的焦虑源,占到近4成。另外还有三个“担心”:担心通货膨胀,占19.1%;担心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脆弱性,占17%;担心未来楼市的不确定性,占 11.7%。
对未来养老问题的担忧,使得不少人已着手进行养老规划。但记者通过问卷分析发现,调查对象的养老规划仍过于单一。其中,43%的人计划靠退休金养老,有意识购买养老理财产品者才占了21.5%。
不过,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显然已经淡化,仅 11.4%的调查对象选择“养儿防老”这一选项。相比而言,购买商铺、出租房屋等不动产投资受到了近1/4调查者的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对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性有何预期”这一选项,8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以稳健为主,年化收益5%-10%”,这样的高度统一性,显示了老百姓投资还是首选以稳健为特征的银行理财产品,而且更多关注中低风险级别的产品。
而关于“哪种理财产品作为养老工具的补充”这一问题,选择银行存款者最多,看来,银行存款作为传统的个人资产保值增值方式,因其具有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征,仍被不少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