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悄然来临,居民是否做好准备应对养老问题?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虽然职工养老保障较为完善,但养老规划仍存在“瘸腿”,不足五成职工自发购买商业养老险。
日前,平安养老险公司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发布首个《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显示,2013年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总指数为60.6,处于评价基准第三档,即“基本水平”的下限,基本满足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了解,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是用来对中国大中城市企业职工养老储备情况进行量化评价。而本次调研对中国内地36座大中城市的4020位企业职工进行了抽样分析。结果显示,95.7%的受访者参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
而作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仅有38.9%的受访者参加;另外,在第三支柱方面,职工主要通过自发行为购买个人商业养老险、银行储蓄和投资不动产等形式进行养老储备,其中,45.9%的受访者购买了具有一定养老功能的个人商业保险。
针对除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外,我国居民在准备退休以及为退休储蓄时会采用或设想采用哪些理财工具?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收入来源比较传统和单一,商业保险等非传统理财方式仍占次要地位。在4020位被调查人中,个人最期望养老储备方式是银行储蓄,占比高达32.9%;其次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和不动产,分别为18.5%和17%。而人们对基金、股票、债券等流动性更强的现代化金融工具不太认同,三者合计占比仅为24.4%。此外,子女供养比例仅为4.3%;选择长期护理险的为2.7%。
以上数据都表明,加快重构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顶层设计,推动养老储备水平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如果养老金制度势必要改革,那么居民会接受何种方式呢?调查显示,职工最能接受的是提高获得退休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支持率为29.6%。不难理解,因为目前最低缴费年限只有15年,即使提高该年限对城镇职工影响也不大;另外比较能接受的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费率,有29.3%的职工支持;被接受程度最小的是延迟退休年龄,仅为12.8%,而降低退休金则更受人排斥,为4.9%。
那么,如何解决养老“瘸腿”现象呢?报告建议,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须尽快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推动基本养老结余市场化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而企业年金方面,应加快“扩面提幅”,特别是养老储备低的民营企业、服务业,并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对于人们普遍选择的个人养老储备方面,应加快“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地实施。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观点
中国不适合采用统一的国民保险
中国存在二元结构,因此不适合用统一的国民保险。对此,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结牢最低生活保障网络,即对陷入贫困的老年人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第二,建立农村人口和城镇非就业人口的老年津贴制度,也就是普惠制;第三,建立二元的非农业就业人口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现在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分为二,对于已经有职工养老保险的,提高门槛,而对于另外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则用比较低的门槛;第四,建立自愿性的养老储蓄制度。如果能有税收优惠,会有更多的储蓄会进入个人养老领域。
应让市场化主体全面参与养老金筹备
希望多支柱不均衡的跛脚现象能够通过顶层设计的重构,让市场化的主体能够多发挥一些作用。比如第一支柱,尽快解决个人账户空账问题,进一步引入市场化的主体来实现保值增值;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进行扩面提幅以及降低门槛;第三支柱加快个人税延型养老政策的落地,有合法收入的人通过协作,以街道或者行业协会进行投保,让这部分人群享受到税延制度的优惠。此外,还可扩大投资品种,比如开放养老金进入非资本市场的产权物权领域。
研究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意义重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两个制度有一定的普惠性。因为上述两个保险的运行,政府给予个人较大程度的补贴,使个人缴费减少。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普惠制的养老金在我国已经有了雏形。在惠普制雏形的基础上可以借鉴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个包括职工和居民、各类人员在内的个人适度缴费,政府给予补贴,更好体现公平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虽然这个国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不会很高,但它体现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