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咨询
广州某中学的林老师60岁,退休之后每月将领到约3300元的退休金,老伴孔女士已经58岁,退休3年了,原来是某国有企业的普通职员,退休金为2500元。目前两人住在天河区一套价值300万元的旧住宅中,无其他房产;家庭流动资产约有41万元。女儿已经结婚生子,在某事业单位工作。请问,按照目前的经济状况,两位老人该如何养老?
“以房养老,不用吧,我们都有退休金,虽然不多,但也过得去;我周围的亲朋像我这个年龄的也都能自己养老,既不用靠孩子,也不用靠房子。”面对本报记者的咨询,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准退休”老人林先生如是说。
近日,“以房养老”话题被坊间炒作得沸沸扬扬,多数老人以“情感上不接受、不适用于实际情况”为由大加贬斥。实际上,“养老”与“理财”一样,基础原则都应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房产也好,国债、黄金也罢,都应讲究多元配置,希望达到成功“养老”的目标。
记者对比发现,“出租房养老”比纯粹的“倒按揭养老”更适用于目前城市老人的实际情况。
三种理财方案
1.多元配置:31万元流动资产 年化收益率超4%
该类家庭可以采取稳健理财的方式,多元投资养老,用投资收益补充退休金的不足部分。本方案可主要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与黄金等属于风险较小、可期待收益率中等的产品。货币基金充当家庭“应急准备金”,配置比例应高于中年、年轻家庭的一倍,4万~5万元为适宜,以应对“突然住院”等急事;平时退休金的结余部分,也可直接在银行卡上购买成货币基金,增加收益率。
按照表格组合,该类家庭的31万元流动资产(10万元的黄金除外),获得4%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并非难事,有效跑赢了名义通货膨胀率;年利息至少为1.24万元,每月增加1000元的收入,生活更加游刃有余。
弊端提示:难抗通胀,流动资产还有贬值的风险。
2.以房养老:“倒按揭”未必划算
在70~75岁之间,将价值300万元的房产“倒按揭”给银行,按照六成抵押、基准利率扣除还款利息粗略估算,每月可以领取1~1.2万元左右的按揭养老金,不过,不同银行的产品设计可能会带来养老金的差异较大。这笔钱,可使林老师老两口的生活得到质的飞跃。余下的资金仍可以继续投资,增加偏股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投入,取得更多的理财收益。等待10年的期限到期之后,如果两人依然健在,可以有两个选择:1.用流动资金偿还房产“倒按揭”利息,房产依然归自己;2.房产归银行,二老再购买或租赁新住宅住宿。
弊端提示:没有把房产留给女儿,女儿或有怨言;房产“倒按揭”之后获得的收入只有“按揭买房”付出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未必划算。
3.退休金养老:抗通胀弱
按照广州目前的生活水平,两位老人的退休金总计5800元,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此做法的好处在于:简单明了不费事,并且还可以有效规避投资市场的风险。但如果原来单位的医疗保险并不健全,生活质量较退休前会大打折扣。弊端提示:抗通胀能力弱。
其他类型家庭
2位老人退休金较低之家:优先考虑“出租房养老”
老林师傅也是广州户籍,家住荔湾区一套价值280万元的住宅,即将在年末退休。退休金预计只有1800元。而太太户籍不在广州,只能在农村领取每月150元的保险补助。家庭目前还有22万元的流动资产。
此类家庭“以房养老”必要性较强。林师傅一旦退休,收入骤减,两位老人的生活将捉襟见肘。“以房养老”的方式可以有两条:优先选择出租房产方案,两口子彻底搬到儿子家去住,或在儿子家旁边租赁面积较小的住宅居住,方便照顾孙子,而将自己荔湾区面积较大的房产出租,月租金收入应在3500元以上,可以有效补充养老。假如考虑“按揭以房养老”,则须规避家庭矛盾。
而对于单身或孤寡老人、有退休金家庭,则建议“以房养老”,同时可关注保险产品。由于收入有限,“以房养老”的必要性更强,建议优先选择“按揭以房养老”,但由于目前的产品只有10年期限,具体购买时间可以推迟到70岁之后。70岁之前,也可以采取林师傅的做法,租小房自住,同时出租大房,赚取1000~2000元的房租差额,补贴日用。
养老理财档案:
时间:退休前10年时开始准备为宜。
产品选择:养老理财:普通家庭需要配置以下四类产品:货币基金(流动性强,方便应急),国债或偏债基金(稳健理财,提高收益率),实物黄金(长线保值,对抗货币信用风险),保险(除了普通的养老保险,还应配置医疗、疾病类保险)。其中,国债类产品与黄金的总体比例,应在家庭流动资产中占比在二分之一以上。
另外,家庭也需要常备3000~5000元的活期存款或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警惕可变因素:1.随着时间转换,投资产品收益率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前两年偏债基金收益较好,今年却不尽如人意。老年人需要多看报纸新闻,灵活理财。建议每隔半年整理一次理财产品,优胜劣汰。2.而今步入中年或接近中年的人士,需要考虑自己“养老”时的房产价格暴跌风险。因为中国内地的城市化进程不可能无休无止,独生子女政策势必导致某一日房产供给过剩的局面。“以房养老”问题涉及复杂多变因素,需要高瞻远瞩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