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指出意见的出台加大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他表示会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模式。“以房养老”试点是诸多养老服务产品中的一个选项。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模式,准备试点,确实引起了公众的一些质疑。其中最核心的疑虑,在于政府是不是会借“以房养老”来规避自己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不是出在“以房养老”本身,而是出在对政府机构的信任上。
民政部副部长的解释,可以消除一部分疑虑。根据他的解释,“以房养老”是养老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径。它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政府该承担的,还会承担。
只是在目前状况下,仅凭这样的解释,还无法彻底消除疑虑,官员的承诺,也还需要最后的实践来证实。换句话说,“以房养老”真正推出后,人们才可能品味到个中滋味。
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疑虑?为什么一项推进养老市场化进程的政策,会让很多人不安?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养老制度长期滞后,公众福利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老龄化社会的预警,整个社会的行动都不够迅速。到了现在,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私立养老机构得不到扶持。对未来的“忧虑”,是现实引起的。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养老制度的改革严重受阻。养老金存在缺口的问题曝出以后,被指为“不公”的双轨制改革迟迟不见动作,而被誉为“砖家”的某些人,又在不停提出让公众感到不安的方案,比如延迟退休年龄、退休之后迟缓多年再领取养老金等。
可以说,这些方案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但角度出现了偏差,没有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说话,没有为公众的利益代言,而仅仅是从“技术”上考虑弥补缺口。这样的言论越多,“砖家”的身份越权威,就越让大家有不安全感。在这种背景下,一说“以房养老”,自然会让人产生联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对人们欠账太多,包括政策,也包括信任。
公平地说,“以房养老”虽然存在着种种不确定感,但它确实应该成为人们养老的途径之一,哪怕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条路,它也该是畅通的。但与之相配套的,必须是雷厉风行地推动养老制度改革,用改革来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算财务账。
同样,在推动养老市场的同时,也不能一刀切,把政府养老机构都推向市场,应该让公办的、廉价的养老机构,成为人们心中的底线、最后的避风港。官员们应该多做解释,多讲细则,而那些雷人的“砖家”,则要少给他们机会吓唬人。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个综合性的工程,一个方面没跟上,很多良苦用心就会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