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无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颐养天年这件事都与子女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着亲情的依赖,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及24孝故事等等的传统教育中都能看出“养儿防老”的观念。但在当下,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不得不面对生活现实,即老人更多要依靠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兼顾传统的养老心理,尽快建立适合中国的社会养老机制;另一方面子女不能完全将老人推给社会,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依旧要给予老人亲情照顾,让父母能在接受社会养老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社区日间“托老所”适合中国式养老
崔冰(大连英华法律事务所):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空巢老人的独居安全,我们已无法回避。许多老人退休金不高,又囿于传统观念及恋家思友的街坊情结,宁肯独守空房,也不愿到养老院、老年公寓寄养。在尊重他们独居意愿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新形式,通过大力兴办日间“托老所”、互助养老点等,让老人白天在那里闲聊阅读、健身娱乐乃至解决午餐,晚上再各回各家,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和群体里,找到精神安慰和生活认同。这不仅纾解了晚辈的后顾之忧,也消除了空巢的安全隐患,更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地颐养天年。
社区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它符合老年人养老的意愿,契合国家所倡导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针,也有助于大龄人员就业。我市作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理应积极探索推进这种大众化、低廉化、集约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基于日间托老所的公益属性,还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完善及服务管理上积极扶持,让社区托老所惠泽更多的老年人。
充满温情的社区养老是必然趋势
高同先(江苏省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目前,在社区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机构相继建立,形成了以市、区、街道为依托的社区服务网络。从一些社区已经兴办的托老机构情况来看,大都收费低廉,服务实在,接受各种自理、非自理老人。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还接受日托老人,为居家老人提供送饭等服务。而且这些机构与居民融为一体,老人们坐在床上就能见到社区居民出入和孩子们的嬉闹。这样的社区养老机构很受老人的欢迎,更能被大家所接受。
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各种服务的综合。养老工作走社区服务化道路,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又是人口老龄化实际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使活动场地逐步规范化,抓紧对社工干部的选择和培训,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并安心于这项工作。
社区互助养老感受家庭式照顾
关玉和(金州新区海青岛街道金源北里社区):我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养老问题全靠政府或个人来扛,无疑会越来越困难。因此,发挥社区的作用,采取互助养老,是适合国情的养老方式。
据了解,我们社区有空巢老人59名,其中,儿女不在附近居住的有27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社区成立了“老帮老爱心会”。爱心会由身体力行的老年志愿者组成,帮助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并得到子女认可帮扶的老人。帮扶的内容有唠家常、代买日用品、交费、生日祝寿、清洁卫生、玩牌娱乐、寻医问药等。“老帮老爱心会”的工作得到了受助老人的欢迎,节省了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更主要的是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慰藉。社区还办起了老年大学,为老人提供了学习活动场所。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能办起社区老年养老托管机构,就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了。
社区是城市的基石,如果每个社区都有这样的互助养老组织,就会替国家和个人减轻负担,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
中国式养老:社区内居家养老
盛丽秀(中山区高洁巷):尊老敬老行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在,不远游”,倡导的是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近期有报道称,有不少年轻人更看重亲情,告别大城市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以便更好地照顾逐渐老去的父母……在“421”的家庭中,当小两口面对四个老人一个孩子,他们的家庭负担会更加沉重,这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一种是把老人放在养老院,这是一种付钱托管的方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养老方式,因为有些老人不习惯养老院生活,与子女疏离,他们会衰老得很快。另外一种养老方式是,让老人呆在所在的社区内养老,让他们和儿女亲近,积极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这对他们的健康更有利。
当然居家养老方式需要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更需要子女们辛勤的付出,另外也需要发挥社会力量打造“银发工程”,营造关爱老人的温馨氛围。今年重阳节前夕,山东省一家民营企业向6500名员工的父母发放了138万元“孝工资”,这是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有益尝试。
“祖孙乐”养老 托老托幼双赢
温四清(湖南武冈):我国目前已有1.85亿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每3人当中将有1个是老人。如何解决好老年人问题,是对政府及全社会一次严峻的考验。在今年重阳节当天的电视采访节目里,就有老人说出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话:“我不想活了,没有亲情。”除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亲情关怀、天伦之乐恐怕就是老人最渴求的生活内容,也是政府最难解决的老龄化问题。
最近,武汉市武昌星达敬老院做了个有益的尝试,在养老院里开办幼儿园,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祖孙双方相处融洽,孩子可以跟爷爷奶奶撒娇,老人就像在自己的家里看着孙辈承欢膝下。这种“祖孙乐”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双赢的局面。
当然,“祖孙乐”养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难题,如首先要保证老人更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不能让家长担心老人身上的疾病影响到孩子;是实行一对老人对应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形式好还是集体相融的形式好;老人可不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日常学习和娱乐中来等等,这就有待于在实践中边探索边完善了。
增加养老机构 走出养老困境
贾志勇(河北省滦南县政府办公室):10月23日的《新京报》曾报道:截至2010年,中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城市老年人中有66.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养老金生活,而在农村,依靠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仅为4.6%。这无疑凸显了中国养老的困境。
当养老金不能成为绝大多数老人养老的主要收入来源,就等于中国养老问题必须由社会或家庭来承担。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未来的家庭养老将极为困难,社会性养老势在必行。而社会养老目前机构稀少,举步维艰,难以满足养老需求,若不及早谋划,一定会成为压倒中国社会或家庭的“稻草”。
由政府牵头,率先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少的问题,才能摆脱目前的养老困境。增加养老机构,不仅可以实现养老全覆盖,缓解家庭压力,更会引起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那些志愿活动、爱心服务将更易于实施,养护服务也会走向正轨,相关体制机制等会更加完善。当家中的老人都在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养老,大家将心比心,由己推人,老有所养才会更有保障,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才会提高。
依靠社会力量养老最靠谱
吴敏(中山区春德街):像我这样还不特别老的朋友聚在一起,也常常会为“自己将来如何安放”担心着。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谁心里都清楚,“养儿防老”已经时过境迁,儿女有自己的事业,而且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稍有不慎,饭碗就有危险。所以,纯老年家庭里的老人,除了自己照顾自己外,更多要依靠社会资源来解决养老问题。
老人们有一定的退休金和为老年生活预备的养老金,可是,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许多老年人特殊的服务需求千头万绪,不是老人有钱就可以自己解决的。因此,依靠社会养老是必然选择。可是,当前的问题是,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平均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张床;养老护理员更是短缺,且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方式单一。
社会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关怀,要把养老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把助老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以尽快改变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局面,多开发助老服务项目,真正保证老年人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社会保障力度还需加大
万世钢(甘井子区榆石街16号):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仅有不到4000万老年人靠养老金作为养老经济保障,而其他1.4亿人还只能靠家庭和自我解决生计问题。虽说我国现在已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但不可否认,在有的偏远农村地区,养老保险等政策落实还是不太理想,养老金数额又少,因而只能靠儿女“养老”。
即便在城里,由于一些人常年失业或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养老保险也没有及时缴纳。而一些退休早的老人,退休金数额不多,同眼下日益上涨的物价根本不成比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适时提高养老金额度;另一方面对因特殊原因无法缴纳养老保险的群体适当给予补贴,做到人人都能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