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中国养老金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将进入初定阶段

2013/6/30 来源:财经网 作者:左林 [ ]

酝酿多时的中国养老金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即将进入初定阶段。

省人社部官员证实,目前,对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基金投资运营等内容,改革路径已渐趋明晰。但对如何看待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根本结构——个人账户、统筹账户并存的双账户结构,乃至如何看待目前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如何填补,学界乃至决策部门内部,仍争论不休。

此轮参与改革方案讨论的部委,包括人社部和财政部。

4月,有财政部社保司官员在湖北咸宁召开的一次养老金研究会上建议,在目前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实下,保持企业、个人缴费费率不变,可将个人账户记账额从当前的8%提高到12%-16%,统筹账户记账额从当前的20%相应缩减,以激励参保人“多缴多得”。

与学界提交的“名义账户”方案相似的是,上述方案强化个人账户规模,由于个人账户体现完全的个人权益,不参与再分配,这意味着养老保险从当前的更重视再分配,向更重视个人权益转变,并直指制度核心问题:养老保险究竟应当更重视公平,还是更重视效率。

但无论是财政部的建议,还是学者提出的名义账户方案,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

在改革方案设计的另一关键部门——人社部的相关人士看来,改革应在不动摇当前个人、统筹账户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对做实个人账户,人社部同样没有紧迫性,认为只要能逐步提高基金积累额,保证当期发放,空账问题就并非真实存在的危机,远期危机则可以寄希望于未来划转国有股等方式解决。

但在不少学者看来,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当前的改革就须制定偿债对策,越加拖延,越可能造成巨大危机。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胡继晔提交的方案中,个人账户应当逐步开始做实,并保证与统筹账户的分离,不再借支,统筹账户部分降低费率并由费改税,形成彻底的现收现付制。这一方案,沿袭了中国养老保险双账户的设计结构。

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无论学者还是官员,皆有的共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赡养比将持续下降,现收现付制总有不可持续的一天。对改革路径争议的根本在于,对个人账户要不要保留、要不要立即开始做实的讨论,最终体现的是对巨额隐性债务的不同态度,是继续推向未来,还是现在就开始解决。

空账之忧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双账户”的养老保险结构。对比世界各国,这一结构可称为独创。目前各国的养老金模式,可分为完全由工作者缴费供养退休者,自身不做积累的现收现付制,以及由个人工作时缴费,支持自身退休后收入的完全积累制。而中国统账结合的设计,创立了独特的部分积累制。在设计者看来,这一安排结合了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各自优点。

建立个人账户,主要的考虑是通过自身的滚动累积,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制度可持续性。但就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第二年的1998年,国企改革加速,此后全国三分之二的国企职工下岗,并提前领取养老金,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生存艰难,刚刚建立起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时陷入困境。为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地方政府普遍开始挪用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当期发放。

学界批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之初,没有在财政预算中对政府责任作出安排,加之制度设计为挪用个人账户资金留下通道,最终使空账成为隐患,至今未能解决。

但在改革亲历者看来,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并未被当时的制度所禁止,确保养老金当期发放乃制度运行首要责任,而部分积累制的设计,并不需要个人账户确为一一对应的实账,只要记账额精确,参保人最终支取养老金时,制度可以给付,即可无虞。

正因为个人账户资金普遍被挪用为空账,有观点认为,中国养老保险仍为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未能实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远期抗风险能力堪忧。2000年,在世界银行专家的建议下,中国决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此后,“做实个人账户”的大方向,在中央文件中被反复提及。

但现实却在另一条轨道上与政策并行。2001年,中央决定在辽宁展开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此后13年间,进展殊为有限。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做实账户的资金从何而来。按照安排,做实账户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地方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据知情人士透露,财政部对做实个人账户一直存在疑虑,一方面,填补个人账户需要财政出钱;另一方面,一旦个人账户资金不再被挪用,统筹账户出现的支付缺口也需财政出钱。而更尴尬的是,按照现行制度设计,即使已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也只能以一年期活期利率存在财政专户,白白贬值。

自2009年起,辽宁统筹账户再次出现缺口,地方政府无计可施,在努力做实个人账户九年后,再次申请借支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养老金当期发放。这一波折,被学界认为是做实个人账户改革宣告失败。

自1997年至今,基本养老保险全部个人账户记账额本金已超过2万亿元。而做实的部分,只有约3396亿元。最终个人账户是否能够做实,时间需要多长、资金量需要多大,谁来负担,如今都悬而未决。

双账户存废争议

正由于目前双账户结构的尴尬局面,多年来各界皆有反思,有学者认为个人账户已是无效的设计。除去空账运行问题,由于目前个人账户计息太低,无法实现制度设计时的积累增值目的,“既跑不赢通胀,也跑不赢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这导致养老金远期购买力下降,替代率逐年下滑,已从制度施行之初的60%降至目前的40%。

有人社部官员表示,当前个人账户计息应当与社平工资增长率持平,才能合理保障退休收入。但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社平工资保持了世界罕见的8%-12%的增长率,在基金本身无法投资的情况下,追平工资增长,唯有财政投入一途。

作为最终的出资者,财政部门并不支持立即做实个人账户,但主张扩大个人账户规模,保护个人权益。理由在于,账户比例的更改,必然伴随养老金计发公式调整,同时通过计息额的调整,可以更好保障养老金发放水平,也可提高对参保人的激励性。

此外,有学者主张,彻底废除当前的双账户结构,改之以名义账户制,将当前统筹账户的20%全部并入个人账户,但并不做实,在当期发放之外,结余全部用于投资保值增值。

名义账户(NDC)在中国被提出是在2005年,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戴梦德(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巴尔联合向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提出实施NDC的建议。他们认为,NDC既可以保持个人账户责任明确的优点,又可避免基金积累制风险过大的缺陷,既保持了激励机制,又降低了转轨成本,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但反对者认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NDC仅仅为了掩饰“空账”的现实,其实只是把现在的问题推到未来。

无论是做大个人账户,还是改为名义账户,上述两种意见,代表了同一种倾向,即养老金制度要从现在的更强调再分配功能,向更强调个人权益、“多缴多得”方向转变。其中的共识是,在当前的制度设计下,个人对参保缺乏积极性,普遍倾向于按照最低标准缴费,搭制度便车,那么养老保险最终将不可持续。

但是,在此轮改革的主要操刀者——人社部看来,当前的改革,仍然应当在坚持统筹、个人双账户结构的大前提下进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人社部官员认为,只要能够不断提高保险基金积累额度,当积累额达到个人账户记账额的那一天,就等于隐性债务已被偿还,并不需要立即将个人账户一一对应做实。而当前,提高基金积累仍有空间,其一是当前社平工资仍将高速增长,这意味着总缴费额的提升;其二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还会有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缴费做出贡献;最后,还可寄希望于财政不断加大投入。“随着人口老龄化,目前实质上的现收现付制总会有当期收不抵支的一天,届时,可以通过划转国有股等方式来解决。”这位人社部官员表示。

对个人账户要不要做实的争论,体现了对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不同态度,是当前通过财政不断地持续投入偿还个人账户资金,还是通过制度的持续运行,把巨额债务继续留待未来去化解。

按照不同口径测算,未来的巨额隐性债务将在几万亿元到十几万亿元之间,并非当期财政收入可以负担。虽然按照财政部的计划,“十二五”期间,财政对于社保投入要从当前的12%提高到15%,仍远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

因此,持有做实个人账户观点的人士,多将“偿债”希望寄托在未来划转国有股权收益上。依照2012年8月末的市场价格测算,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持有市值约12.2万亿元的上市国有企业股权。而截至2009年底,已有1561.26亿元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划归社保基金。就规模来看,划拨资产尚且不到国有股份总市值的2%。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建议,假定国有股份的增值速度与名义GDP 的增速趋同,应当从2012年起每五年划拨10%的国有资产进入社保体系,直至80%的水平。实际上,自2003年起,即有学者呼吁划拨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但终未被决策层采纳。学者认为,十年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可供划拨的国有股将越来越少,未来改革阻力将会更大。

责任编辑:建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