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斤麦秸秆装车、上面覆盖着塑料膜,年近七旬的老人弓身穿行街头,拉着它们显得颇为吃力!近日,在郑州市嵩山南路,一位等活的民工目睹此景心头泛酸——老人的境况,极像父亲当年辛苦操持家庭。他赶紧掏出50块钱买下麦秸秆,让老人回家。(6月17日《大河报》)
这确实是令人心酸的一幕。“卖秸秆老人”张学武,68岁只剩3颗牙齿,无儿无女可以依傍,为了获得50元防病的钱,拉100公斤麦秸秆步行百里——如果不是贫困所逼,谁会在烈日之下只带一袋素面饼长途跋涉?农民工郭铁山看在眼里,辛酸于心,动了恻隐之心。但是他所掏出的55元钱,只能解张学武一时之困,“穷帮穷”的温情,掩盖不了社会保障的制度性缺失,说明我们的社会保障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由此,笔者想到媒体曾经报道过的老人付达信,也是无儿无女生活无以为继,故意抢劫入狱养老,几年之后出狱,因舆论关注才被送进养老院;陕西正阳40多名老人骗取护照出国乞讨,以赚取养老之资……这些新闻,看起来都是极端个例,但是其背后却是农村地区并非个例的老无所依的现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现在大部分农民没有养老金,有也是很低的一个水平,大部分还是用在生活上。在社会养老保障(退休金、养老金)覆盖率方面,城镇为84.7%,远高于农村的34.6%,农村老年人平均月养老金为74元,仅为城市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1527元)的近5%。
据说,针对“卖秸秆老人”的贫困状况,当地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将联系民政部门酌情给予照顾。但是,更多的“卖秸秆老人”的生活扶助,则需要制度兜底。一方面是我国老年立法不够完善,除了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外,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都还缺乏配套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大,农村应保未保和供养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已然迎来了老年社会,但是配套养老制度却显得滞后,这需要政策发力,为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