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于振财直视着记者,这一刻,你看不出他是位90岁高龄的老人。
在庄河市昌盛街道西董屯,很多人都知道于振财是个打过很多仗的“老兵”,虽然他没有退伍证,也没有一身精神点的军装。可是老人还保留着诸多勋章和奖状,一切都证明了他的戎马生涯。但因为1953年回家探亲时的一场重病,老人错过了归队的日期,等他返回部队驻扎地时,部队已经开拔。就像《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于振财再也没找到自己的队伍。
他找了整整60年。
一串勋章:他曾是一名战士
6月11日,于振财老人望着窗外的细雨,仍能清楚地记起自己参军时的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0军120师358团3营7连3排!“老爷子年纪大了,啥事都记得迷迷糊糊,只有这个番号,比自己名字记得都牢靠!”老人的儿媳说。
于大爷的老家就在西董屯,他排行老四。1948年,老人从庄河参军入伍。于大爷说,一起参军的还有他的三哥。可是一入伍两人就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队,三哥再没了音讯。“我的部队先参加了辽沈战役,然后南下打了平津战役,我还去过海南岛,去过广西打白崇禧。”说起自己的入伍经历,于大爷精神头十足,如数家珍。
老人带着个牛皮纸大信封,厚纸壳磨秃了,老人的儿媳说这是公公的宝贝,一直带在身边。他把信封打开,一串表面已经氧化发黑的勋章掉了出来: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最珍贵的是一枚朝鲜三等功纪念章。于大爷还有份立功通知书。上面写道:“于振财同志1952年12月荣立三等功。”落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
说起这枚勋章,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部队在海南岛直接入朝了。我在朝鲜打了3年仗。”老人说,当年他所在的连队参加了攻击“岭西阵地”的战役。“那是美国人王牌部队把守的阵地,可被我们打下来了!”说到这里,老人激动地挥起手来:“我们赢了!”
一场重病:他丢了“我的队伍”
从1948年入伍到1953年,入伍5年于大爷没回过家。但他已经是个历经战火考验的老兵了。“连队准备让我当班长,可我干不了。我没文化啊,政治学习的时候读不了报纸。”于大爷说,可他有一样本事所有人都比不了:打了不少仗,每次都冲在前面,可他居然一点伤都没受。
1953年,“战士于振财”获得了5年来第一个回家探亲的机会。“部队给了我14天假期。”老人回忆说,当时首长已经找他谈话:等回到队伍就提干。
可等于振财回到老家时,家里的情况让他心酸:母亲和大嫂都去世了,大哥病重。“我是大哥带大的,总得照顾他啊!”忙碌之中,于大爷自己也病倒了。等他康复后赶到沈阳郊区的部队驻地时,假期已经过去半个月,队伍开拔离开了。
“就这样,我丢了我的队伍!”于大爷说。当年的通讯不发达,他又不识字。“我在沈阳找了半个多月,也不知道该去找啥部门。”于大爷就这样回了庄河老家,拿起锄头当了农民。因没有退伍手续,他没能享受到退伍待遇。
一个心愿:“我是一个兵”
“我们都为于大叔叫屈!”西董屯不少村民都持这样的看法。村民老于说,打小他就知道于振财大爷是“战斗英雄”。于大爷告诉记者,从1953年到2013年,60年间他也找过无数次队伍。“我不是为了要啥待遇,我只想找到老部队,我想证明:我曾经是个部队战士!”老人倔强地说。
头些年老人还走得动,但年纪越来越大,他走不动了。于是他委托儿子、孙辈继续帮自己“找部队”。今年,于大爷整整90岁了。听孙女说,当年他参军时的部队番号早就不存在了。而记者从当地民政专干处了解到,民政部门也想帮助老人找到部队,找回军人身份。可年代相隔太过久远,查找起来格外困难。“我年纪这么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老队伍……”于大爷有点惆怅。
采访结束前,记者提出让于大爷佩戴好自己的勋章,给他拍张照片。老人坚持着自己把勋章戴在胸前,按照获得勋章的年代次序,一丝不苟。他的手有点抖,费了半天劲也戴不上去。儿媳妇有点着急,抱怨了一句:“干吗这么认真?”
老人着急了:“我是一个兵!”他挺直了佝偻的腰,眼神坚毅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