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120岁老人田龙玉:跨三个世纪,现在依然笑声不断

2013/6/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佚名 [ ]

6月3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凤凰县城的红旗社区,走访了“三湘第一寿星”、6月6日就满120岁的土家族老婆婆田龙玉。

到达老人所住的二楼时,田婆婆还在午睡,听说来了客人,她立马起来,拄着拐杖麻利地来到客厅里陪大家。

记者问她认不认得一同前来的两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龄办主任刘丽明和凤凰县老龄办主任王森。她说:“凤凰的王主任我认识,另一个我一下子认不出来,声音好熟悉,是从州里来的吧。”她的回答,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田婆婆告诉大家,她从今年春节时开始,眼睛就看不清电视了。

刘丽明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田婆婆113岁时,就被评为“三湘第一寿星”和“中国十大寿星”之一。大家来到客厅,看到了摆放在显眼处的“三湘第一寿星”和“中国十大寿星”的奖杯。

性格开朗 爱开玩笑

田婆婆的女儿张桂英说,老人生性乐观,爱说爱笑;心态平和,从不发脾气。

田龙玉是凤凰县官庄乡新民村人,出生于1893年农历4月28日,也就是公历6月6日。她在乡下生活了113年,直到2006年,才进了城。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老人始终面带微笑,一会要她女儿张桂英给我们倒水,一会她自己又要水喝。

张桂英说,1976年她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个人居住在乡下。30年的时间里,女儿多次接她来城里住,老人都不肯。

“你一个人住在乡下,没得伴玩呀?”记者问。

“多的是伴,全‘生产队’的人都是伴,我一有空就去邻居家串门聊天,有时他们也到我家来,‘生产队’里我年纪最大、辈分最高,我最爱和晚辈们说笑话、寻开心。”老人用的还是“生产队”这个老名词。

正是因为田婆婆性格好、人缘好,她每天过得都很开心,村里人也拿她当个宝贝对待。2010年9月,老人回了一趟新民村,住了5天,乡亲们争着请她吃饭。

“住进城了没熟人不好玩吧?”记者问。

“没有原来的熟人了,在住的这条街上,只要与邻居们见面后,多讲几次话就成熟人了。”田婆婆好性格,住的地方总是有好多的熟人。

张桂英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她其实是田龙玉老人的亲侄女,田婆婆生了13个子女,都没能长大成人,自己小的时候就过继给了自己的伯父伯母。子女的相继夭折,对谁都是重大的打击,可生性乐观开朗的田婆婆却挺了过来,乐观地面对生活。

2006年,田婆婆又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她的房子被一个精神病患者烧掉了。粮食、家具和自己精心备制的寿棺、寿服,全部化为灰烬。她大哭了一场,但没倒下。随后,她就跟随女儿来到凤凰县城居住。

张桂英说,只要天气好,田婆婆就要下楼去街上玩耍、散步、晒太阳,与街坊邻居讲白话、聊天,这已是老人住进城后的生活习惯了。

很可爱的是,她爱聊天却又不啰嗦,所以人们愿意与她聊天;住在一起的5个重孙,都喜欢和她开玩笑。

一生都在劳动

田婆婆说她自己很爱劳动,劳动就是最好的锻炼。她说她住进城之后,才晓得城里人还要专门抽时间锻炼身体,乡下人则不要,天天搞劳动,本身就得到了锻炼。

小时候她就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放牛、砍柴、打猪草,非常勤快,是个人见人夸的好姑娘;结婚成家后,每天早起,洗衣做饭,白天就替别人做工;解放后,与丈夫一起在生产队里做工赚工分,70多岁仍坚持参加劳动;80多岁时,田婆婆还到吉首做过几年保姆,带过小孩;2006年进城前,她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官庄乡新民村里,自己在地里种菜、上山拾柴,家务活全部自己干。

进城后,田婆婆有段时间住在外孙女滕召珣家里。滕召珣的家,在清沙湾的半山上,从街上回家里去时,要爬75级台阶。田婆婆经常到街上走走,一上一下就是150级台阶;田婆婆的卧室在房子的二楼,和重孙女同住。从一楼上二楼,有16级台阶,田婆婆上上下下,一天几回,从不需人搀扶。

滕召珣家有一个露天小院,种着辣椒、葱之类的蔬菜,田婆婆经常去给蔬菜浇水。

“每天不做点小事,不走动走动,身上就难受,我现在都还是这样的。”田婆婆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

一天只吃两餐饭,全是五谷杂粮

张桂英告诉大家,老人前几天刚出院,因为脑壳痛住的院,医院里说是年纪大了,脑动脉有点硬化,血压有点高。这也是田婆婆从2006年住进城后的第一次住院,平常只是偶尔有点感冒、拉肚子,但没大问题。田婆婆主动把嘴张开,告诉大家,上面一颗牙齿都没有了,下面却还有7颗牙齿。

田婆婆告诉记者,她一辈子都是按湘西老百姓的习惯,一天只吃两餐饭,而且全是五谷杂粮,除大米外,包谷、红薯、洋芋她都喜欢吃,冬瓜、南瓜、白菜、萝卜、豇豆是她的美味佳肴。现在年纪大了,豆腐是她的最爱。

“您每天什么时候起床?”记者问。

“睡到早饭熟。”田婆婆答。

张桂英告诉记者,每天上午9时左右早饭熟,老人就起床吃饭,下午5时左右吃晚饭,每餐只吃七分饱,也没有吃零食的习惯。

“您每天什么时候睡觉?”记者又问。

“天黑就睡觉。”田婆婆答得很简洁。张桂英告诉记者,老人每晚8时左右睡觉,有时中午也睡一会。吃饭与睡觉,都自然而随意。

张桂英还说,尽管年纪这么大了,但老人的饭菜与家里人都是一样的,不用另外准备。但老人不吃辛辣食品,喜欢吃清淡一点的菜,菜里的油放多了、盐放重了,她都会提出来。

梦想去北京“看”毛主席

2007年,湖南省马王堆疗养院邀请田婆婆担任健康长寿形象大使,并专门把她接到长沙进行体检。当时,田婆婆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还有8颗牙,引来不少人羡慕。很多人还轻摸老人的脸,轻握老人的手,想从老人这里沾点长寿的福气。以后,疗养院每年为田婆婆做一次体检。

当时,马王堆疗养院负责人问到老人有什么心愿时,田婆婆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韶山毛主席住过的地方看一看。”

2007年,在外孙女滕召珣和马王堆疗养院医生的陪同下,老人如愿以偿,从长沙来到了韶山,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

“前几年看了毛主席的家乡韶山,现在还有什么梦想没有?”记者问。

“我和毛主席同年,我比他还大半岁;他不在了,我们现在都是享他带来的福;听说‘看’毛主席要去北京,不知道这一辈子还有没有这样的福气。”田婆婆回答。

责任编辑:睿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