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座位会加热,冲洗烘干全自动;睡床角度可升降,氧气管道设床旁;专业医护驻门外,24小时不离岗;地下温泉来泡澡,文化娱乐样式多……这是医院还是养老院?其实,这是一间老年公寓房。
12月19日至21日,为期3天的首届2012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养老机构、老年服务、老年用品、医疗保健、养老金融和老年文化等多项惠老服务在此展出。
数字化养老成亮点
建设科技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养老服务体系,是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本次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数字化养老产品吸引着众多参观者前来体验。
展厅里,一位老人刷了下身份证,在一台仪器前站上2至3分钟,血压、血氧、血糖等10多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便呈现在仪器屏幕上。这些体检数据将随身份证号存储,可以上传到老人和子女的手机上随时查看,并且同步传入301医院,医生会根据数据提供养护建议。这就是多参数生命体征检测仪,该检测仪将于春节前在北京市120个社区完成设备安装。
像这样具有科技含量的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养老服务设施,此次博览会上还有很多。在北京汇晨老年公寓,一款智能养老信息管理系统正在运行。这款系统采用了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老人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进行订餐、预约护理等服务。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将老人病历信息、病程、医嘱、病情观察信息等,在房间的床头集中汇总展示,实现移动的医护保健。
市场化运作唱主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老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截至2012年11月,北京市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1.5万家,提供服务6大类110余项。目前共有养老看护、护理、服务公司(机构)7726个,为老服务供应商3582个。
“老龄产业正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胡小武副教授说。3天的展会按照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打造了一个交易平台。来自北京市的16个区县设展招商,吸引老年服务企业共同合作,洽谈老年服务的供需对接。
“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但它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会有很多信息的不匹配、不对称问题。”博览会主办方总经理金延介绍,展会上一些有过照顾老年人或者老年病人经历的参观者将所获的心得、产生的想法和创意,与商家进行交流,共享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帮助产品改进。“通过各方参与,才能让不同需求的老人,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组合式服务,生活质量得到最大化保障。”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缓解老龄化局面
“北京现在每天新增老龄人口超过400人,每年新增老年人达15万之多。”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新近发布的《2012北京老龄产业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常住老年人口为246万,占总人口的12.5%;预计2020年,常住老年人口就将超过400万,占总人口的20%左右。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问题中的激增化、高龄化和空巢化局面,胡小武副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出台的有关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比如养老金缺口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和老年服务问题。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我们应不断朝着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养老体系、统一养老金缴纳方式、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等多个方向努力。”
“我们希望通过承办这样一个老龄产业博览会,使自己和周围的人更清楚,应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如何帮助家里的老人颐养天年,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金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