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晚年幸福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四川大竹全县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其中80-99岁的高龄老人有1.78万人,百岁老人13人,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也不断增加。前不久,大竹县政协提案委配合达州市政协,对县内养老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尽管县、乡、村各级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养老问题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难以为继的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是大多数老人的传统观念,然而这一观念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近70岁的王大妈是大竹县某村村民,育有三子一女。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分开过,虽然同住在一个村里,但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到父母那里。前几年,四个子女先后加入外出打工队伍,一年才回来一趟。特别是两年前老伴过世后,就王大妈一个人独守在老屋。王大妈说,子女们很孝顺,逢年过节和她的生日都会寄些钱来,但她缺的不是钱,她希望子女能陪伴在她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一位村干部说,现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不仅无法享到子女的福,还要带孙子孙女,下地做农活,养儿防老只是嘴上说说,没有几个真靠得上儿女的。
农村如此,城镇更甚。从了解的情况看,城镇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小孩的情况比较常见,部分年轻夫妇甚至要赡养六到八位老人。现居住在大竹芙蓉城老年公寓的李长发夫妇,都已是90岁以上高龄,早就当上了太爷爷太奶奶。老两口选择了入住老年公寓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给子孙们增添太多的麻烦。近年来,随着养老观念转变,一些城镇老人不再一味地抱守养儿防老的传统,而是开始理智地从家庭的实际出发安排晚年生活。
僧多粥少的集中养老
大竹民政局局长甘洪介绍说,近几年来,大竹县委、县政府及所辖乡镇党委、政府为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全县敬老院建设规划,对改扩新建敬老院的住房、浴室、厕所、烤火房、活动室等进行相对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力求体现较高品位和地方民俗特色。2008-2012年期间,总投资2100万元,扩建了观音、石桥铺、永胜、神合、新生等5个乡镇的敬老院,维修加固敬老院12所。目前,全县共有光荣院、军干所、国办福利院各1所,农村敬老院29所、民办老年公寓3所,实际入住老人6420人,但仅占60岁以上老人的4%,僧多粥少仍是目前养老存在的最大问题。
甘洪坦言,由于资金、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均存在着规模不大、设施不全、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全县公立29所敬老院中仅有11所敬老院达到省一、二级敬老院标准;民办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现象比较突出,现有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仅能做到收支基本持平,制约了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值得期待的社区居家养老
在西城社区,我们见到一群排练节目的老人,他们声情并茂地唱着《幸福大竹》。王成碧老人告诉笔者,她经常来社区服务中心参加大合唱,感觉自己活得很有滋味。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能享受到社区养老的老人还是少数。以西城社区为例,该社区有居民9875户,3.5万人,60岁老人2272人,空巢老人48人,孤寡老人20人,低保老人112人。社区内设置了养老办公室,两个日间照料室,老人活动室和健身房,是四川省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社区(二级)。社区的老人们平时来这里读书看报,锻炼身体,参加舞蹈队或合唱团,日子过得丰富而充实。“整个竹阳镇9个社区,能提供像这样比较成熟的社区养老服务的只有这个社区。没场地、没经费、没人员是制约养老良性发展的关键。”竹阳镇党委书记徐远航介绍说。
“社区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房屋建设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兼顾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养老方式。目前,社区养老,特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利用率还不高,工作人员公益性岗位有待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扶持,全社会要积极支持配合,社区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使之逐步成为城乡居民养老的重要方式,让养老话题不再沉重。”甘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