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富有同情心、自我防范意識差、信息閉塞等原因,老年人成為犯罪分子作案的首選目標。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調研發現,在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案件中,以團伙作案居多,作案過程有一定的模式化,而且這些犯罪分子往往都是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主打心理戰。
據了解,在傳統的詐騙老年人方法中,犯罪分子多以看病消災、購金銀及古董、投資、保健養生等為托詞,鋪設好陷阱等老年人上當,這幾類陷阱,多是根據老年人注重身體健康、遠離兒女心裡孤獨、想為兒女積累財富等心理,有針對性開展的犯罪活動。
朝陽法院刑二庭法官曹作和告訴記者,在該類案件中,絕大多數為團伙共同實施詐騙行為。在吳某推銷假藥詐騙老年人的案件中,吳某就是與妻子聯手,以健康協會的名義,在社區內向老年人發放邀請函,並趁機收集老年人個人信息。隨后吳某等人再根據老年人的信息資料逐一給對方撥打電話,通知其有免費的健康課程及體檢,並伺機推銷假藥行騙。“這是利用老年人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及從眾心理,有的老人看到周圍鄰居都買了藥,自己也就跟著掏腰包買了。”曹作和說。
不僅如此,近年來,隨著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不斷更新,電信詐騙、非法集資、保健品銷售等等欺詐類案件數量有所增加,導致上當的老年人增多。曹作和建議,公安機關也應該聯合社區、街道等加強綜合治理管控,對案件高發地進行重點監控,並發動社會共同參與,在社區、單位形成宣傳、教育、防范、打擊相結合的齊抓共管治理系統。
此外,有專家指出,專騙老年人的騙子之所以能屢屢得手,還與家庭親情密不可分。很多老人長期“空巢”,子女很少回家看望,電話問候也是輕描淡寫,而騙子在開展養生講座的同時,卻會時不時拿著水果、禮品等上門看望老人,與老人拉家常,獲得老人信任和依托,最終落入騙局。因此,老年人的子女、親人也應常回家看看,用行動讓老年人感到溫暖,也能從子女口中得知社會變化,了解生活中需要防范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