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潜伏在夜间的杀手疾病课堂

公益人可与失独者共创养老模式

2013/5/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寇竹卿 [ ]

一周观察

失独者,特指失去了独生子女并且无法再生育或合法收养的人。媒体对这部分人群的报道比从前要多得多,失独者群体自身也在设法相互联系,进行人生上的彼此守望。特别要提到,带有公益性质的失独网提供了他们互动的平台,有心人都可以去看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公益需求角度而言,失独者群体给公益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要求。一种公益行为落地为实际,免不了需求导向。主要在于,经过这些年的议题发酵,失独问题在政策层面有呼应,并且能造成极大的情感动员,这都是促成公益模式的关键。

失独者而不是失独家庭,这个称谓上的定性就让人气短。在他们看来,失去了孩子,家庭就残缺了。所以,失独家庭应对人生的一大问题,就是情感空白的填补。有些地方用类似于热线的方式加以照应,有成效,但似乎还不足以为失独者提供更全面的慈善照料。

养老问题,是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许多失独者年事已高,在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中,尤其预示了紧迫的危机。局限于现行养老院的收领规定,失独老人不符合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继心理上的排斥反应后,失独者也面临着体制排斥的压力。

失独者自发自觉的联合,正在成为一种已被政策认同的影响力。失独者比其他类型的老人家更团结,有着共同体的命运感。如果有机构、基金会或勇敢行动家想要丰富养老的模式,这些都是可以借重的利好因素。失独者将养老问题的制度不足全部带了出来。

再看政府的办法,是将失独群体纳入其他类型的养老计划中,不做区分,所以存在很大的弊端,更不要说满足失独者的心理需求。每月百余元的失独补助,更是无济于事。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因为无法做到针对性,失独者在政策执行上也被忽略了。

行政上的懈怠与不能,给社会公益以机构方式进入失独者领域,提供了机会。但是,因为养老体制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对资质、资金、场地等都有限制。针对失独者群体的民间养老能否取得资格优待,恰如其分,是需要公益人与失独者一起去争取的。

失独者的相互关照甚至是彼此认同都没有障碍,公益人的进入,可以将失独者的诉求具体化为养老的模式探索。对失独者来说,这是好事,可以把对政府乃至于国策的喊话,转变为可行动的方式。况且,要是施行得恰当,可以再拓宽既有的养老方式。

中山大学郭巍青教授曾说,失独者的高度认同、以及寻求扩大共同体的做法,正在将失独者“受苦的身体”转化为“受害的身体”。这种转化,对政府也会带来考验。因此,从政府角度看,若有公益模式提供给失独者群体,让他们自主地培养养老形式,何乐而不为?

对公益资源来讲,目前是走近失独者群体并建立新模式的合适时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失独家庭至少有100万个,而且不幸的是,每年还会增加六七万个这样的家庭。公益为社会,公益作为政策补充,都有必要转向这一长线的公益需求上。

责任编辑:建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香河老人留给世界的人体之谜

    吃素念佛,享年88岁,1992年往生的周凤臣老居士肉身不腐的事,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安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1994年10月3日,中国佛学院一行14名学僧,专程去河北省香河县瞻仰了周老居士的肉身。[详情]
  •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56年的爱情,6000步的长度—爱情天梯

    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重庆江津中山古镇农家青年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深山老林。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级,被称为“爱情天梯”。[详情]

养生节目

进入>>

关于中华养老网

养老产业招商

城市产业招商

联系我们 |刊登广告 |平台介绍 |关于我们 |豁免条款 |招聘信息 |隐私保护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