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开饭喽!”时钟指向11点15分,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助老员将饭菜端上桌后,七八个正在拉家常、看电视看报的老人,便向餐厅移步。“口味清淡、软硬适中。”老人对饭菜比较满意。这一幕,天天上演,温馨而动人。
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日间照料、老年餐桌、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体娱乐、安全救援等居家养老服务,上楼儿女情,下楼邻里亲,这样的居家养老,对孤寡和空巢老人挺受用。
早在1996年,我省就步入老龄化社会,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达42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2%。预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16%,老年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
201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第二年,又比全国提前半年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今年,我省决定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提高政府补贴标准。今后,居民养老保险将不再有城乡差别。
针对95%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特点,在保障最基本养老金的同时,2009年,我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试点,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这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到去年底,每个城市社区建有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今年起,这一服务建设将向农村延伸,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城乡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不仅是养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府的奋斗目标。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都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升。
利民惠民,是福建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省委书记尤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福建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基本、保重点上下功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查看近10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不难发现,这些项目中,近七成以上直接惠及农民,公众保障、文教卫生等都是持续关注的领域,治理餐桌污染、水土流失治理等都是进行了十几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临时性保障措施和分散政策,正朝着制度体系转变。
据统计,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连续多年达70%以上。今年,我省决心将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三个同步增长”进行到底,民生战役投入达264亿元。
改善民生贵在坚持,重在长效。着力改革,成为和民生资源总量扩容并列的一个关键词。
“把这里建成一个平台。平台的一边,是需要包括就餐、家政、就医、心理咨询等各种个性化服务的老人,而另一头,则是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助老服务机构、志愿者,甚至商家。”省老龄委负责人如此解读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最终目的。
为扶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我省从今年起,大大提高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还扶持了全国养老服务领域的标杆和旗帜、民办非企“金太阳”。这个机构从2011年底,就为每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专业人员,与社区联手,为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服务。其借商业化运作手段确保实现公益性最大化的成功模式和实践,为民办非企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发展闯出新路。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福建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二五”规划》,我省将在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险、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社会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9大领域实施51类共78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31项保障性工程,到2015年,全省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幅更美的民生福建画卷,将依次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