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如期而至,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巨额养老金空账,中国未来的养老制度面临极大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风险,现在已经有官方明确表态未来要以延长退休年限来解决。
其实这个解决办法是一个顾头不顾尾的思路,构想者估计没有想到这会产生两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难题:一个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当这部分到60岁的人,要等到65岁退休时,将会在就业市场产生一个5年的就业“真空期”,在这5年的真空期内,自然延续的新老交替被打断,年轻人就业窗口被关闭,老年人不能正常退休,这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震荡难以估量。
第二个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将坐享养老双轨制度巨大不公而产生的制度红利,这个红利不仅仅是5年巨额的养老金,更加重要的是那些拥有权力者将继续使用手中的权利,而且这个时间将是5年,比如一个官员本该在60岁退休了,这个职位就留给后来者了,目前在中国官员进退制度中,这一条基本被严格执行,等延长退休后,他们还可以再干5年,或者还有可能进一步提拔,那些等待这个职位的人更加无望了,这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
笔者多此撰文指出养老双轨制改革是中国社会目前遇到的最大最明目张胆的不公,双轨制就是目前国家财政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大包大揽,而对企业职工则实行“缴费型”统筹制度。这个不公述说着整个制度设计的无为和放任状态,述说着既得利益着肆无忌惮地运用手中权力为该集团谋取私利,而不顾社会整体的和谐和稳定。
有关部门曾经多次公开表态要解决养老双轨制问题,但最终都没有下文,而且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目前改革进程到哪个步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只有几个学者在不断呼吁,而社会在默默无闻中承受这种不公,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由于实行养老金双轨制,尽管国家已经连续9年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201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升至1893元,但现在企业退休人员连涨的养老金才是同等条件的公务员养老金的三分之一。
笔者观察,解决养老双轨制问题,目前有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被既得利益者阻挠进入了进退不得境地。
一个是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显然是想要通过事业单位改革来解决养老的双轨制问题,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进行试点。改革的大致思路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有行政职能的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2011年政府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依然采取原来的思路,也就是先易到难,有序推进。但是这个判断实际上错了,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谁更难?
事实上,以学校和医院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此改革进行坚决抵御,四年过去,五大试点省市改革并无实质进展,几近原地踏步。担心利益受损,是改革半途而废、陷入泥潭的主要原因。
事业单位的抵制是有道理的,凭什么要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而不进行行政机关改革?凭什么我的待遇要下降,难道我对国家贡献不够大,我的工作不重要,就政府机关重要,政府机关对国家贡献更大,难道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等不是更需要财政供养吗?
事业单位个人缴8%的费率,工资水平马上就下降。如果再缴职业年金,还得再缴4%-8%,工资就下降了12%-16%。退休金如果再向企业看齐,只有一千多,谁干呀?
2011年年末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各部门曾经热闹了一阵子,要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但是整个制度设计的核心还是以保护政府部门的利益为重,其中一个很说明问题的条款是,承担政府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转成政府机关,按照公务员对待,于是很多事业单位纷纷要求把自己转为政府机关。
热闹了一阵子后,分类改革最近又沉寂下来了,笔者认为究其原因还是改革方案设计中就隐含了或者容易让人误解为对政府机关的保护色彩过浓。
另一个就是早就有人提出的政府逐步减持国有股,然后充实社保基金,这个方案目前有部分实施,但其实对于庞大的中国养老金缺口,无疑是杯水车薪。然而,制度进一步推进难上加难,如果股权被减持,减持收益归社保部门,无疑动了有关部门的奶酪,于是各种类似“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的大帽子就扣过来了。
如果今后继续延续国有企业的国资一股独大的现状,名为国有资本的国有企业,其实不过是少数既得利益者谋取私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仅不能为全民创造福利,而且它已经以垄断的方式占领市场、挤压民企、攫取资源、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且效益下滑,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实质性的启动国资减持国企股份然后充实社保基金,将不仅仅解决养老缺口问题,而且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后劲不足,创新乏力的问题。
前文的论说说明两点,正是由于记得利益的阻挠,能够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两大措施迟迟不能推进和出台,这导致部分人士祈求于延长退休年限这样愚蠢的政策设计,必将付出沉重代价。